书籍 龙王之怒的封面

龙王之怒

[英]陈学仁

出版社

光启书局

出版时间

2023-04-29

ISBN

9787545219722

评分

★★★★★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除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的中国还经历了另一场灾难——长江水灾。武汉三镇首当其冲,竟成一片汪洋,各方反应交织出水灾来袭下的历史众生相:疲于应对的国民政府,接踵而至的日本入侵,难民营地与水上交通,饥荒与血吸虫病,甚至谣言开始流传,这是行云布雨的龙王在现身报复……

本书再现这场不应被遗忘的灾害,尤其提出“致灾机制”理念,指向更全面的灾害认知——构成灾害的,不仅仅是洪水等自然风险,还包括洪水前后人类的认知与应对;“致灾机制”不会消失,而是随时代变化而重新调整,如同龙王喜怒的交替再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洪水为研究对象的环境史著作,具体描述了中国1931年长江洪水对江淮地区,通过史料挖掘与铺陈,一方面解释了洪水对当地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影响,另一方面讲述了人们对洪水的应对。本书试图以这场洪水为出发点,考察中国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发生洪水的历史脉络、人与洪水关系的变化、人们对抗和引导洪水的活动,进而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多发灾害的历史成因,回顾中国对灾害认知的不断加深,从而丰富对灾害历史研究的理解。

媒体评论

本书在中国河流环境史的诸多佳作中是独特的,将水文学、农业、地方、政治,尤其是宇宙论与信仰等多个维度纳入了作者提出的“致灾机制”理念。这是一个富有创见的思路,有助于指引越发重要的灾害研究领域。

杜赞奇,汉学家,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近乎完美地呈现了环境史学者对历史撰述的期许。长江、洪水、土地、动植物、微生物与人类个体的身体、情感,城市的景观与文化嬗变,政府的自大、民间的知识、专家的考量密切交织,彼此作用;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是静止的、被动的,它们被巧妙地嵌入行星地球的历史当中,迫使人们反思灾难的蕴意以及现代城市构筑的生态系统与安全想象。

侯深,环境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作者

陈学仁,英文原名克里斯·考特尼,英国杜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及机构进行学术访问,研究方向为中国环境史、城市史。

目录
致中文版读者
致 谢
引 言
灾害的本质
致灾机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三章提及的帝制晚期民族气象学(ethnometeorology)仪式及其借天命论的形式嵌入国家结构中的模式值得参考,这与传教士利用天气现象传福音的策略形成巧妙对照(“耶稣对他们说,小信的人啊,你们为什么害怕呢?然后他站起来,斥责风和海”)。另一个takeaway是作者提出的作为研究方法的感知史(sensory history),比起静态的定量数据,去写历史事件中的嗅觉、听觉、触觉。
虽然作者试图调和环境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而采用的“致灾机制”概念并没有太大的新意,但他对武汉水灾的系统性描述还是带来了全面而震撼的冲击力。在1931这样的年份,传统中国的民间信仰和应对措施仍然在灾害中得到充分表达,而刚刚起步的现代性则在此时仍然不堪一击。救灾中所涉及的物资和金融救济,不仅反映了30年代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也体现了国民政府在组织精英式官方救济时的捉襟见肘。灾民的不信任感促使他们转向民间救济,或被迫出卖劳动力和身体以求自保。而这类生存策略在激烈的军事和政治斗争背景下显得晦暗不明——洪水可以成为任何意识形态的容器。历史长河中的洪水记忆最终由“龙王之怒”转变成了“人定胜天”。
在这个节点读完《龙王之怒》,感觉很微妙🍃 陈学仁对致灾机制的分析很有意思,印象最深的总结早在开头:“早在开始下雨之前,灾害的所有要素就已经就位了。”以及结尾:“致灾机制并非无效了——它只是被调整了。”
非常非常非常好
亲身经历过1998年大洪水,深有感受。
有点像故事书。
虽然一开始是真的来看真正的龙王的,却演变成一些有意义的水灾害,也包括阶级应对灾害的变化,普通人会很无力,一辈子就这么多东西。
作为一本社科它真的很好看,从很多角度分析了洪水的成因,致灾机制的发展与变化,以及洪水中的人们,甚至还有慈善组织与人道主义在这其中的角色。为我提供了很多很新颖的看问题的角度。 这本书值得我购买实体再阅读一遍。
“没有纪念碑来纪念那些在1931年输掉这场战斗的人。”经历灾难的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看见。致灾机制不仅包含地理气象因素,还有政治与经济。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灾难记忆的听觉部分的描述。
屁桃读史2323 要素过于超前还以为是在写去年和今年的某地。徒劳无功地希望“我们”能学会眼泪与教训,但也许只能让“我”学会怀疑与相信。扣半星给可怕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