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庙堂之忧的封面

庙堂之忧

鲍坚

出版时间

2020-07-31

ISBN

9787545555165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主线是讲述范仲淹传奇的一生,重点再现了范仲淹近三十年政治生涯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028—1038),政坛三起三落。他曾因直言上书、被人诬陷勾结朋党,三次被贬,但他从不在意个人得失,所到之处,不仅继续向朝廷提出各种改革意见,还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实事。第二阶段(1038—1043),御守边疆。1038年,西夏元昊登上王位,随即发动了对大宋王朝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西北边境压力陡增,范仲淹被重新启用,负责西北军政事务。他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进行兵制改革,提升军队战斗力,团结羌、吐蕃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固城防、修建城堡,从而保证了西北边疆的稳定。第三阶段:庆历新政(1043—1045)。1043年,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又将范仲淹召回京师,着手清除弊政的改革——庆历新政。范仲淹陆续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等改革意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领域。当改革生现成效之时,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被扣上了朋党的大帽子,改革很快被叫停,范仲淹再次被贬到地方,直至去世。

范仲淹布衣时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书院为严师,在边疆为名将,在朝廷又为良相,如此全能又完美,他是如何做到的?本书用优美的散文笔法,生动感人的历史细节,带入感十足的故事情节、人物对话,360度全方位立体呈现一个人格独立、文武双全又充满家国情怀的范仲淹。

本书在叙事过程中还穿插讲述了北宋的官僚体系以及这些体系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政治理念,讲清了北宋君臣共治的国家治理模式的来龙去脉,从而解答了庆历新政为何会从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改革走向意气和任性,并最终陷入政治纷争的。另外,本书也讲述了宋、辽、西夏三国间的外交、军事始末,介绍了北宋独特的军事制度,从而让读者明白北宋军事孱弱的症结所在。

鲍坚,福建省永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出版长篇小说《清风有骨》、散文集《无非世事》,发表长篇小说《俯仰之间》。

目录
第一章山深自有道..........1
第二章君子何所忧..........91
第三章谁将补天裂..........171
第四章云帆难济海..........269
第五章所不朽者万世心..........347
用户评论
朱熹说范仲淹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我深以为然。有些以伟光正见著于青史的历史人物,随着自己的阅读信息的逐渐丰富,会逐渐发现他的短板或阴暗面,比如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但范仲淹与曾国藩于我来说,是例外。他们并非完美无缺,但他们的缺损我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凡是有关范仲淹的书,不论良莠,我都爱看。本书作者很会讲故事。材料无新意,读起来很流畅而已。
文艺色彩偏多而政治见解一般,可以作为普及了解
一般。宋夏战争部分有关几场战役的叙述以及朝中主要人员升降可参考。提及了很多细节。每次都要感叹,仁宗朝真真人才辈出。
故事讲的不错,对仁宗的评价和庆历新政的归因有失偏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一句即范仲淹做人为官的终极目标。范仲淹先于王安石提出了针对宋朝积弊的改革方案,也为士林做出了道德表率。本书虽想将范仲淹这种精神做一个极致的宣扬,但却略显说教。不过,不得不说,范仲淹所在的仁宗朝,是一个名士众多的朝代。
为了对先生的仰望来看的,关于先生的讲解少了点,政坛说得很清楚。
作者有多年从政经历,这本书虽为研究北宋政局历史,更多的是反思当下,点出了很多积弊,想借范仲淹的精神,唤醒精英阶层的使命感。比起梁衡、夏坚勇的短篇历史散文,这本书更系统、更耐读,也值得多读几遍。不足之处,总体有点散,有些故事加的有点刻意,瑕不掩瑜。
最后一章不错。
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历史书之一。不是戏说,不是专业书籍,没有注解。 专业作家的功力就是不一样。 夹叙夹议,有很多真知灼见。
本年第三本书 “一个时代,如果能够出现一个两个范仲淹式的人物,那么这个时代就是令人向往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