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在别处的封面

在别处

袁凌

出版时间

2021-01-01

ISBN

9787545559583

评分

★★★★★
书籍介绍
故乡这个记录出生、成长、迁移、死亡的地方,牢固地寄存着每个离乡人共同的记忆。 本书是袁凌深汲生命记忆的个人自传散文集,成书历时十三年。他用柔软有温度的文字,忠实追溯了一个人的离乡与回归、青春到不惑的心路:孤身离乡的线索、在外漂泊的孤寂、城乡沉默的变迁、自我成长的印记…… 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从候车室回到出生地,真实记录了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一段城乡中国的无声变迁。 袁凌,杰出的非虚构作家,单向街2019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2017年度致敬作家,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曾任“真实故事计划”总主笔。1973年生于陕西,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作品先后入选新浪十大好书、华文十大好书、《南方都市报》十大好书、两届豆瓣年度作品等。 已出版诗集《石头凭什么呼吸》,非虚构作品《寂静的孩子》《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生死课》等,同时在多家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思想随笔数十万字。
目录
序一 一位非虚构作家摊开的内心世界
序二
上卷
北漂纪
候车室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乡镇走出青年的心灵苦旅,居住过的房间,途径的车站,一座城,都是袁凌生命的点点标记,这些物事依然会在他的世界存在,但于作者的意义已然改变。不必再围绕它,尽情远离它,生活可以往别处寻觅。太过真诚的倾诉让该书稠密过度,适当削炼使它更轻盈些会更好,尽快这个要求显得不合时宜。
袁凌不愧是当代最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他用生动、细腻的叙述展现出的真诚的、立体的真实故事,功力非凡。他通过文字所传递的关于世界、关于生活的一次次得解,如同静水下的深流,在平缓冷静的表面下深刻地激荡着。这本《在别处》比《生死课》来得更为深沉且深情。
文以情动人,袁凌写得好。
在文字的集中营里,要以命换命。两个月前刚看了『真实故事计划』出版的《模拟人生》。早前曾在豆瓣上看见过「真实故事计划」这个账号的一些故事转载,有时也会点进去读一些。都是非常好读的故事,一口气读到被戳到自己软肋的地方,才像被水壶烫伤了的手一样,急忙忙的缩回来。太真实了。就像它的豆瓣签名写的那样:每天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袁凌是陕西人。从《候车室》、《在县城》、《西安往事》、《过秦岭》、《洪水》、《住瓦屋》里大量对家乡的描写,不难看出这个关中人对故土的热爱。这种和故乡、生活、家人紧密相连的写实叙述,加上袁凌文字中的时而飘逸时而萧索的诗意,让人一点都不怀疑它的写实性。让我一度想起当年读三毛的感觉。上一次也有一位陕西作家让我读得着迷、对那片土地新生敬仰,那位作家叫做陈忠实。
读的第一本袁凌老师的书,很多地方都很受触动。里面一个个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人,他们的故事也许不像大人物那样波澜壮阔,但依然是动人的,也应该被看到,被讲述。另外这本书也呈现了大多数漂泊在外的人面临的共同困境:大城市很难立足,家乡又回不去,那我们该如何安顿自身?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只能通过长年的漂泊和挣扎后,寻求到某种和解之道。
读的好困难,大量的景物描写让本南方人云里雾里的。精神成长到没有多感受到,不过很多离乡描写让人很有共鸣,最后的做梦描写很好的让人感受到了身处梦境的各种不安,好奇竟然能记得梦里的很多细节,牛。
其实我是想给四星的,但看了最后一篇之后真的,颤抖的手无法点四颗星。我觉得吧,作者还是老老实实写纪实作品吧,千万别再学别人写散文伤春悲秋了。这本书里面写别人的部分非常的打动人,作者对于人物情感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洞察力以及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可以很好的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写自己的部分,总是有那么一点儿矫情的味道,特别是最后一篇,如梦似幻不知所云。
袁凌的《在别处》,我看了几天看完,前面我觉得写的一般吧,但下卷写的特别好,特别是出生地那一章,我看的时候一直脑子里想的是我老家的老房子的样子。 看完回头看书最开头作者自己拍的照片,的确跟老家很像。转头立马给我爸买了一本,希望他有空也可以写一写老房子的人和故事。
一些零碎的记忆片段拼凑成一本书。感觉每个地方描写的都很细致,但又没有必要,感觉像是作者的写作练笔。这些故事如果是朋友的身份用通俗的语言讲给我我会十分感兴趣,但是写在书中,强行用书面语言粉饰一下就感觉有些无聊,除了部分地方能引起共鸣外,更多的地方真心读不下去。
以经历为轴线,个体经验vs家国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