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是谁?的封面

我是谁?

[美]段义孚

出版时间

2023-07-31

ISBN

9787545822724

评分

★★★★★
书籍介绍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完整自传首度引进,收录未公开发表演讲稿及万字译后记。一次面向自我与他者的生命写作,全景呈现段义孚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交织着情感、思想与精神,在平凡的事物与事件中,看见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文化地理学家周尚意教授诚挚推荐!

🌍从宇宙走向炉台,记录段义孚不同寻常的反向人生。跟随外交官父亲的脚步,少年段义孚站在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人群的焦点,然而成年的他却全身而退,回到学术的角落来思考人生。大多数人是从自我走向世界,而他则是从世界走向了自我。这种反向的人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逃避,还是对心灵的追求?

❤️袒露隐秘的情感生活,直面生命力的缺失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慕。对母亲的无比依恋,与父亲的微妙相处,深深地影响了段义孚的个性。洪堡般的感情,隐秘而又幽微,选择终身不婚的段义孚,又该如何面对这种亲密关系缺失带来的困境?

📖回溯学术志业,展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想。串起《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制造宠物》《逃避主义》等十本段氏著作,他的学术生涯就是他的家,每一本书都仿佛是一个房间,等待读者去探索。

❓指向永恒的精神世界,试图回答“我是谁”的终极命题。“自我审视让我更加明白自己是谁,而审视外界则让我越发认清了外部现实的本质。”在自我与他者的来回审视中,段义孚像是一名古希腊人,思考微小个体与永恒命运的关系。

🟦新锐设计师陈威伸倾力打磨,打破传统,突破常规!蒙德里安式蓝绿撞色拼接护封,呈现后现代主义基调,凸显段义孚特立独行的个性。压凹烫蓝内封,以线条和色块表现段义孚所处的人生经纬线。

==

【内容简介】

将至古稀,知名美籍华裔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回溯了自己的人生。他把童年放在世界格局的大舞台中联动叙事,回忆在欧美求学的岁月,提及自己选择地理学的原因,并将自己的生理和精神特质展示给读者,坦率而真诚地完成了对自我的剖析和反思。

从中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到英国、美国,辗转于不同文化的段义孚,是一名真正的世界主义者。他的世界,从行为和事件走向了观念和思想,超越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而拥抱了更为辽阔的人类文明。如何在平凡的事物与事件里,去体察个体生命的意义?怎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段义孚的经历也许是特殊的,但他的问题却是普遍的,也正因如此,他的观念与思想,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

【著译者简介】

段义孚(1930—2022)

美籍华裔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被称为地理学界的“小王子”。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官宦世家,成长于中国与海外,求学于欧美,长期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与威斯康星大学。代表作有《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逃避主义》等。

译者:

志丞

译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译有《回家记》《恋地情结》等。

刘苏

现任教于西南大学,译有《恋地情结》《地方与无地方》《家园》《人文主义地理学》等,著有《上海市嘉定区拾荒者地方认同研究》等作品。

==

【相关评论】

要知道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就不可不读段义孚的书。要知道段义孚是谁,则绕不开《我是谁?》这本书。从中国走向世界,这位举世闻名的人文地理学者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我是谁?”的命题,萦绕着他,也追问着我们。

——葛剑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

段先生希望人们意识到,并非只有所谓独特的人、伟大的人才能洞察世界、认识地理,每个寻常的人也都是独特的人,可以通过不断地观察世界、感悟世界,生成自己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从而更清晰、更自主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段义孚(1930—2022)

美籍华裔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被称为地理学界的“小王子”。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官宦世家,成长于中国与海外,求学于欧美,长期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与威斯康星大学。代表作有《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逃避主义》等。

译者:

志丞

译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译有《回家记》《恋地情结》等。

刘苏

现任教于西南大学,译有《恋地情结》《地方与无地方》《家园》《人文主义地理学》等,著有《上海市嘉定区拾荒者地方认同研究》等作品。

目录
推荐序 周尚意
第一章自传:我的视角
第二章世界舞台和公共事件
第三章我的个性:从父母到岩土
第四章亲密:从正义到爱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年度十佳预定,是最打动我的传记。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在段义孚老师的自我剖析中看到了自己,而他对世界与自我的诸多看法我深表认同,这年头“世界主义者”竟然也有了不合时宜的老派意味实在令人唏嘘。附录中的演讲讲稿对文化多样性、现代性、个体、民族文化、世界主义的讨论对我启发尤深。
读的是试读本,文字一如既往的隽永,在人文地理学家笔下,最不重要的生活琐事也都闪着微光。又因为写的是自己,增添了许多复杂的情愫,读完感动又唏嘘。
诚挚的,浪漫的,自卑的
不能评价,无法评价。中间哭了好几次。最直白说。段义孚这样的人生和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的一生能有什么相似呢?但是那种孤独,爱,欲望,寻求,漂泊让我觉得那是人最普遍的处境,大概这也是一种神奇的空间感。记得当时读浪漫地理学,段义孚说“浪漫”是一种在两极化价值之间的矛盾、纠结和挣扎,无伦是作为一个外行读他们学术作品还是这本自传,都能感觉到这种“浪漫”,及,这是一本难以用道德评价和心理分析去读的书,习惯于这两种方式阅读的,稍微收手吧。
该书中生活事件的串联并不依循线性的时间结构,而是大致勾勒他生活中不寻常的总体方向与运动轨迹。离表述的逻辑更远,离实在的生活更近。他将自己放置在许多组并置的关系中,如剃刀一般切入与家人友人的深层关系并从中寻找自我性格与内在冲突的成因。他在书中坦言,地理学于这样的自己而言是一种救赎,当他将目光自然投向外部世界的严酷与丑陋时,就像窥见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混乱与无序。相较于段义孚在其他为大众熟知的学术作品中的严谨与细致,他在撰写这部回忆录时显然更加从容自得,能够不断将对地理空间的剖析与对人生抽象意义的推演串联,展现出了“地理哲学”的丰富可能性。在其看来,哲学关注的“美好人生”即是地理学视域下的“美好地方”,因而地方远不只是可以触摸的空间结构,还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借喻。这正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读前部分他对自己家庭描述的时候几度共情流泪,读到再后面却只觉得淡淡的悲哀。而我因为能从这种悲哀中看得到自己的影子而不寒而栗。在千万人那里那样容易的小情小爱小家在先生这里却成了最困难的事,他太孤独了,却也因为这种孤独而成就。几个同他人短暂的出乎他意料温暖的交汇,竟成为他一生里念念不忘的珍宝,在很多个自我脆弱的时刻用以疗伤。他一生都在“寻根”,但终未果,却成了他人的“根”……想起不久前自己在互联网上被一句话安慰:你给出的爱其实是你最想要的爱,但我亲爱的,在取悦自我的路上千万别绕了远路。
特别喜欢,非典型自传。从学术类角度阅读,能有非常丰盈的体验。从个体出发,探究人生意义与地理学所产生关系,因为是自传,这个个体就非常具象化,有助于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地理学逻辑思维。探究个体性,生命力,审美倾向(构成美好人生的要素),阐述着人的疏离与无根性。总是在内省,个体的自我意识不停被唤醒,自我意识的增强会引发空间的隔离,而这空间又会强化个人隐私。在时间与空间双轴之下,在分裂的后现代世界寻找人间羁绊,不仅是自我寻求,也是对更广阔世界的回归
语言很美很哲学。ps我看洪堡的时候有关注他的三段感情吗?作者居然和还是研究生的史蒂文霍尔一起工作过,神奇的联系。
谈及父母的略好
与其说“我是谁”,毋宁说是对“谁是我”的描摹。有些距离有些疏离,却是很深入真诚的内观。 有时会让人想起胡安焉的夹议,但与那本书不同,这里没有顺序具象的梳理,而是更丰富抽象的呈现。一种“希望能在心理上准确刻画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而不光是坦言自己在人生某个时期的某件往事”之努力。 这种呈现如此独特而袒露,甚或让读者感到通达之可能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