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的封面

文化批评往何处去

徐贲

出版时间

2010-12-31

ISBN

9787546345642

评分

★★★★★
书籍介绍

文化批评基于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它是知识分子介入社会事务和公共政治的公民行为;它剖析、评价与“共同的善”相关的政治文化、社会观念和群体价值,难免会触及“不方便”的政治敏感议题。1990年代的“文化讨论”撤离了1980年代业已形成的政治敏感议题,丧失了文化批评的公共政治锋芒,变成一种精致而无目的的游戏,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困境。

叩问“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就需要重申文化批评的公民政治作用和坚持知识分子的思想批判传统。这样的文化批评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和宪政民主建设所必不可少的。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目录
再版序:文化批评往何处去
引言:“文化讨论”中国式的文化批评
第一辑 文化批评和公民社会
文化讨论和公民意识
“我们”是谁?——论文化批评中的共同体身份认同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大众文化看上去有雷同性的模式和类型,是大众文化活动的一种特殊认识方式和运行机制。配方程式的分类,甚至不同文化中的相似分配方程式(中国的武侠。日本的武士,欧洲的骑士,美国的西部牛仔) 2.“后极权”出自哈维尔:后极权处境中权力的声音不再可信,但他仍然能够迫使受他控制着和他同谋,一起装作那声音仍然可信的样子。在今天的中国,就是如此,它依靠的是更巧妙的政治恐怖手段。
徐贲:《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
写于90年代,却丝毫未过时。理论多但抓得精准,适合读者自己结合实例脑补。
好看
清醒。平和。理性。
前半部分读的有点吃力
三味书屋的老板推荐的一本书,读完很痛快,是个高水平的文化评论,也有国际视野,只可惜书和作者本人都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初读时并没有感觉收获到期待知识体验,终于在种种方面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启迪。加入想读,一是徐贲的名头,二是想了解一下文化研究团体所为何事。用几句摘抄概括读完的收获:①“哲学是用理智的分析来回答具体科学方法所无法解答的问题,关于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构成了我对将量化绝对化的拒绝。②“阶级划分逐渐失去了它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以往的阶级分析所确立的身份系统仍然被保留了。”——似乎透露着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一息尚存的分野。③“当今诸如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那样的解放性宏大叙述已经衰微,但后现代对抗批判仍有其存在的空间。”——检索了“文化研究”的词条,得到了“西马→法兰克福→文化研究→批判学派”的路径,明确了我事实上并不中意文化马克思主义。至于宏大叙述是否已然式微,这或许正是我想倒行逆施的宿命。
九几年写的文章,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节点上对未来的期盼和设想,基本上都落空了。不过对于其中的忧虑倒是言中十有八九,没言中部分是因为更坏或者变得更复杂。理论的胜利。心里估计骂娘。好几篇文章都是以分析评判开头,一大串问句结尾,仿佛能作为时代的象征和脚注。挺好玩
一本温柔和理性的书。这样的书和它所走的方向如果能坚持下去,哪怕只是一条小路,也会让人觉得这个环境有健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