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走向生命的现象学的封面

走向生命的现象学

[法]米歇尔·亨利

出版时间

2024-01-16

ISBN

9787547322352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走向生命的现象学》中,米歇尔·亨利以深邃的洞察力,引领我们探索哲学与生命体验的交织。这位出生于越南的法国哲学家,从胡塞尔现象学出发,开创了独特的生命现象学体系,强调生命的内在性与感受性。他提出,真正的自我超越客观世界,通过音乐、战争和哲学的体验,揭示生命的本质——一种不可见的、静默的显现。亨利挑战传统观念,认为文化不应沦为消费的工具,而应成为个体解放的途径。 本书深入探讨哲学与生命的关系,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到马克思的劳动批判,从技术科学的异化到艺术的感受性价值,展现了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哲学盛宴。亨利以敏锐的笔触,揭示现代社会中生命的困境与希望,呼吁我们重新审视技术与理性对人的侵蚀,呼唤生命的激情与神圣性回归。如果你渴望超越表象,触摸生命的真谛,这本书将带你踏上这场现象学的伟大旅程。
作者简介
米歇尔·亨利(1922—2002)是现代法国哲学的杰出代表,其哲学思想源于胡塞尔现象学,并聚焦于主体性与个体内在体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哲学体系。亨利著作等身,涉猎广泛,代表作包括《显现的本质》《身体的哲学与现象学》等,深刻探讨了马克思、精神分析及生命哲学等议题。译者邓刚为法国巴黎一大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法国哲学研究,其译文准确传神,另译有《爱的多重奏》《黑格尔传》等作品。亨利与邓刚的合作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现代哲学的重要窗口。
推荐理由
《走向生命的现象学》是米歇尔·亨利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深刻探讨了生命现象学的核心概念与当代哲学的关联。亨利从胡塞尔现象学出发,强调生命的内在性与感受性,提出独特的主体概念,对自我、无意识、文化、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不仅展现了亨利对马克思哲学的重新解读,还探讨了艺术、语言与生命的本质关系,为读者呈现一场关于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辨的盛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广度与深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贴近个体生命体验,适合对哲学、文化、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推荐对生命现象学感兴趣的学者与爱好者。
适合哪些人读
对哲学和现象学感兴趣的学者和研究生
关注生命体验和主体性的思想家
对文化哲学和艺术有深入研究的读者
对弗洛伊德无意识和精神分析有探索欲望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目录
译者前言
说明
1哲人话平生——与罗兰·瓦西尔德的谈话
2“让个体回归自身”——与德鲁瓦的谈话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速览
亨利一直在学术会议上被讨论,中文译作却迟迟未出版。这本访谈集基本呈现了现象学家亨利的思想脉络,他在后现代思潮流行的时代仍致力于相对传统的体系哲学,确实少见,或许这也是他被冷落的原因。
给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庞蒂的现象学面向,不能不想到王阳明的心学的一些方面,如果亨利看过王,会不会有新的感受性,不只是提到生命本质问题,还可以真的知行合一,何况最后结尾都提到马克思的话,思想只是生命的一种方式。真希望能有人翻译亨利的另几部,我即真理、道成肉身
亨利是上世纪唯一一位严肃讨论过“道成肉身”(化身)问题的哲学家,在每篇访谈中几乎都会提及的埃克哈特大师是他后期思想的主要灵感来源,更难得的是他真正看到了埃克哈特《圣RWFY注》中「圣言/逻各斯」与「生命」的复杂关系。不过还是没想到他对胡塞尔、海德格尔、小梅的批评如此固执(他与此前现象学的关系正如同埃克哈特之于经院哲学):他们选择了不同于生命/肉身的世界作为显现的主体或场所。而亨利似乎直接回避了世界问题,他谈到了上帝与世界的关系在波墨那里的重要性,却坦言无法理解。实际上依埃克哈特,生命的自身被给予隐含了自然的介质,而自然也有脱离被给予形式的一面:对圣言的个体化生育。现象学在走到它的“完成”时恰恰是要面对这个问题,但亨利却在关键一步上退回了现象学材料的被给予形式这个内化闭合的典型主体性路径...
继《基督之言》后的第二本中译,极佳的安利导读。可以看到现实事件(二战、与Gouhier的谈话)对其哲学建构的影响,也能从远离学术共同体的内省和静默中发现生命现象学高度内在化的缘由。其核心在于用生命内在的auto-affection取代意向性的超越:生命凭借pathos而全程在场,基于理性的我思则抛向外部世界而与生命拉开距离,因此不可能为彻底的还原奠基:个体的拯救不在世界,故Biran用激情取代我思的创举就极为关键。生命之出生则源于神性的Vie,它呼应约翰的道并为主体间性开辟空间。然而,从内显现的现象学仍需解释外在性何以可能甚至是必然,安利在介入现实领域时更是忽视了外部结构超越生命的异化进程,而是执着于结构的先验历史,这无疑使得他从未真正进入外部性的分析之中,以致于沦为了某种庸俗人本论的拥趸。
非常好的思想导论。对哲学史的把握,特别是对现象学的评判,给人开天眼的感觉。
作为原初现象性支撑的内在生命,在遭受和感受中被自身体验到。但内在生命不等于自我,内在生命为自我奠基。于是亨利指出不同于希腊现象学的另一条路:对于生命的现象学研究。这种研究注定放弃观看的路径,不从外在凝视来理解现象性;它一边从哲学史中找寻对内在生命的感受性思考,另一方面重建先于被观看的外在的内在生命现象学。马克思、精神分析等研究必然在亨利的分析内,但看完《访谈录》印象是他对尼采的关注好像很少。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