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三省制略论(增訂本)的封面

三省制略论(增訂本)

王素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

2021-10-01

ISBN

9787547518823

评分

★★★★★
书籍介绍

《三省制略论(增订本)》为1986年齐鲁书社同名书的增订本,因绝版已久,学界期望再版的呼声较高,可见本书所具有的较高学术价值。作者选取从秦开始到唐五代的长时段,对三省制的形成,包括三省的形成与三省制的酝酿及破坏进行了一个综合与系统的研究。主要考察了三省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秦汉丞相、三公制向唐三省制转变的原因和过程,造成三省制被破坏的三个因素,以及破坏的原因和过程。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官职研究的经典之作。

王素,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宣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宣部等八部委“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修纂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出土墓志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故宫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执行负责人。参加或主持的出土文献整理著作有《吐鲁番出土文书》《新中国出土墓志》《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等,个人出版专著18部,发表论文、书评等40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尚书省的形成
第二章中书省的形成
第三章门下省的形成
第四章汉尚书对当时宰相制度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和祝总斌先生的很多观点有类似之处,对于三省制失衡那段的描写也很有意思
“驯服”三省制的早期基础读物,考证方法值得学习~此外中书和门下省演变的分析通俗易懂,虽然部分问题没能完全阐述分析,但对于理解三省由服务机构到政务机构的理解帮助很大
经典作品,有开创之功,但是内容稍显杂芜,整体观感不如祝总斌先生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尚书、中书和门下”所称三省,尚书起源于秦朝一统之后,主理皇帝身边的书籍文典,行出令纳奏的职责,宦臣,虽权轻但位近,宫官的信任度更高,逐步制衡朝官,尤其是相臣的最大对手。随后尚书职责扩大,在代替皇帝施政布政基础上,负责对政令执行的把控,逐步走向台前,步入朝官之列,固化后,魏初产生了新的“尚书”,即中书,执掌原本尚书的秘书职责。掌管内外朝之间的沟通职责的是门下,亦发源于秦,来自于城墙的黄色(还称黄门之下),制约内外两官的力量。三省制直到唐代被破坏。说到底,综观“三省制”由形成到破坏的全部过程,可以看出,宰相制度的演变,是君限相权的必然反映。历朝的推翻与上台,都会让继任者重新审视机制,与皇帝的亲疏,是制衡因素的终极考量,也是三省制度的始终之因。全书流畅,摘引和叙述契合,有趣深入,毫无年代感
三省制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决策制度。本书主要梳理了这一制度的组织形式和形成原因。三省制的雏形可以上溯到秦汉,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定型于隋唐。三省的任职者都经历了从“宫官”到“朝官”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内外朝权力争斗的历史。作者总结到:“三省制本是使宰相权力互相制约的制度,它的建立,本体现着君主的意志。因而它的被破坏,也应体现着君主的意志”。三省的分立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但是当三省制本身成为了新的宰辅,那它的终结也就是一种必然了。做制度史的研究,须将之放置于长时段的历史中进行考察,才能抓住要领,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书将史实与史论完美融合,且结构完整,引用清晰,文句流畅。做硕论而能有此视野水平,令人佩服。
很精彩!“君主独掌出令权”、“宫官vs朝官”,“个人开府宰相制vs施政机构宰相制”,这些概念都像手电筒一样,有助于消融中国制度史的迷雾。这还是硕士论文修改完成的,名师出高徒,足见唐长儒先生门下弟子之不凡。
考察了尚书、中书、门下的形成和演变,三省制的酝酿、建立和破坏。通过作者梳理,较清晰地展现了三省逐渐从秘书机构到施政机构、三省人员从宫官到朝官的变化过程。作者将三省制的建立标志细化为首长制、并重制和分权制三个条件的满足,这般有点理想化的“三省制”历史上存在了多久呢。P190-193叙述有疑,作者认为置“同三品”起初是为了排挤尚书仆射,发挥作用、完成任务后才降低品级成为副相,并分别以神龙元年705豆卢钦望不加同三品和贞观廿三年649加于较低官员之事为证。此处似不能确证先后关系。
三省制度形成与破坏的动态分析很精彩。三省成立的渊源来自于皇帝设立内官以掌握权力的专制欲望,然由于人事变迁,把控事务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外官。但同时继续因为专制欲望的发展,皇帝分裂外官相权而欲毒菜不止息。则三省长官实有相权而分化之,长官年高德劭而塞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继续分散权力,以枢密代宰相军事权,用翰林学士分中书草拟权,使得权力划分不断洗牌,最后则掌归内廷,也唯独归属内廷。
记不住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