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的封面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日] 鹤见俊辅

出版时间

2019-08-31

ISBN

9787547734568

评分

★★★★★

标签

日本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二战期间的日本,其社会、文化和精神状态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以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那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时代,探寻战争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战争对个体和集体意识的影响。
作者简介
鹤见俊辅,日本著名思想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运动者,1922年出生,2015年逝世。曾任教于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同志社大学。他是“思想的科学研究会”成员,主导《思想的科学》杂志,强调思想自由,参与反战和慰安妇赔偿运动。其著作《战后日本大众文化史》等,对现代思想和大众文化论有重要贡献,1994年荣获“朝日奖”。
推荐理由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二战期间日本社会、文化和精神状态的著作。作者通过多个角度和丰富的案例,揭示了战争时期日本民众的思想转变、社会变迁以及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还对理解当代日本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适合哪些人读
对日本历史、二战史、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日本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者
希望了解战争时期人类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导读 异端之必要/许知远
一 向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趋近
二 关于转向
三 锁国
四 关于国体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19142:1931-1945年15年战争时期的日本精神状况,由鹤见俊辅在麦吉尔大学的讲课实录串联而成,但称之为“史”则稍显牵强,整体结构较为散乱,虽以“转向”作为战时日本总体精神面貌,但无论是历史上的锁国性特征与自卑感如何影响日本文化,还是日本如何从明治维新的自由开放转向战时的极端军国主义与超国家主义,以及知识分子的对抗与转向、普通民众的战时心态等方面的解读都太过浮光掠影,难以成其体系。史料过于粗疏,史论部分又太过泛泛而谈,无甚洞见。将天皇的权威与权力视为由宪法及其他所限定的限制君主的密教体系,以及将天皇视为具有无限的权威与权力的绝对君主的显教体系,两者的对照解读倒是有点意思。
2020-9-11(2020-110) 很有收获的一本薄薄的黑拱门,除第一章读来有些吃力之外,之后几章都渐入佳境,因为是演讲稿,非常易读易懂,作者也引用了很多真实事件。书名精神史没有错却未免有点浅显,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读者来讲,每一章都有浅尝辄止之感,不过对我来讲就是深入了解的敲门砖啦。
★★★碎片式的理解。
没什么内容,更不是“史”,只是一些常识得不能再常识的东西。
针对如此宏大的主题,承载体量显然远远不够,难免显得浮光掠影而流于碎片化,也因是讲稿之故而整体结构略松散;然其提出的种种概念其实颇富创见,尤其关于“转向”一说,考察“十五年战争”前后的具体事例,捋出其典型特征,“记述国家权力的特质及其如何行使强制力,个人回应国家暴力时的思想变化。”并指出:“转向本身在本质上是好是坏,不以这种定义来判断。”与其鲜明的反战态度,以及对日本“锁国性”的探究,作者的立场可算相当克制而公允。从国家机器到政治高层直至个人,无论被迫还是自愿,逐步走向超国家主义之路,背后皆有深层而长远的历史文化原因,放置于今日仍让人警醒——“转向”,或许随时都能发生。
翻译不行还加大了理解难度 内容散碎片化严重 以至于我读完竟然忘记书名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演讲稿 不明白为什么书名要用“史”来称呼 觉得这样的内容算不上“精神史”🚬 对日本社会思想的“转向”的理解够厉害 “只要国家强制力的运作和个人的自发行为并存时,在这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转向’” 日本国体和其锁国性还是模糊 多数量的个体例证很动人 大致梳理了一下战时日本 看着还是好累 内容和题不对等
四星半。超国家主义的运行到过载。二倍速。
相较于这个题目而言,书中讲稿所述的实在太“浅”了,缺乏更深层次的剖析。(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转向 ”:一部分有识之士在对外侵略时期清醒意识到日本侵略行径,然而却迫于大环境改变立场。(又是一些熟悉的模式
补。作为讲稿来说很充分,对国体的讲述也到位。“错误中包含的真实部分,比真实中包含的真实对我们更为重要。”
这样大的题目显然不是一学年间的特别讲义所能承载的,但可以从当时学术,文艺,宗教等各界的动向一窥“转向”这一战后日本思想界的重要命题。建议先读最后一章,带着“日本的锁国性如何作用于转向”这一问题意识再从头阅读或许会更有收获。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