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残酷剧场:艺术、电影与战争阴影的封面

残酷剧场:艺术、电影与战争阴影

[荷] 伊恩·布鲁玛

出版时间

2020-07-01

ISBN

9787547736500

评分

★★★★★
书籍介绍
“全球顶尖思想家”写给残酷世界的理性建言 直面人性与历史的暗黑时刻,深入探究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残暴不仁? 二十世纪的强权与战火又催生了怎样的艺术花朵? 《残酷剧场》是伊恩·布鲁玛多年来在《纽约书评》发表的艺文评论和历史散文精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地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种族灭绝。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邪恶的纳粹,只等着适当时机爆发。伊恩·布鲁玛则想问:究竟是什么让人类如此残暴不仁?民族?国家?信仰?理想?或只为了满足变态快感?为了追根究底,布鲁玛带领读者探索纳粹的宣传影片、德国占领下的巴黎、犹太人的命运、被盟军炸成废墟的柏林、争议不断的《安妮日记》、珍珠港事变、神风特攻队、堕落艺术、冷战下的东德、巴以冲突、战后的日本的前卫艺术等等,从电影、文学、绘画、音乐、剧场、舞蹈的表现中,重回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场以及战后重建的世界,试图找出答案。 艺术家为了回应强权的压迫与残酷的现实,在作品中揭露文明行为背后的黑暗面,直视人性中邪恶的冲动。赫尔佐格、法斯宾德、马克斯·贝克曼、乔治·格罗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大卫·鲍伊、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岛渚、村上隆、克鲁伯等,都试图探究人类处境的深渊,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布鲁玛从不同的人物切入战争,结合对作品的分析、对历史的洞察,辅以敏锐的美学判断,提供读者一个理解人类当前处境的面向,让我们对生活中所见之美、暴力和残酷,有更深刻的体会。 ★直视人性中的邪恶深渊,剖析暴力、残酷、权力与艺术的神秘联结。从电影、摄影、绘画,到文学、音乐和舞蹈,谈论备受争议的纳粹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德国新电影代表者法斯宾德、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马克斯·贝克曼、美国西部片精髓象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被称为“摇滚变色龙”的大卫·鲍伊等艺术家,到德布林、永井荷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文学家,见证他们如何回应强权与战争、对抗残酷的现实,最后从中开出艺术的花朵。 ★以史实和理性,取代狂热与悲情,探讨20世纪影响全人类命运的战争与种族屠杀。本书从不同艺术家和烽火下的“普通人”的经历,切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和巴黎的惨况、犹太大屠杀的悲剧、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攻击、《安妮日记》的争议、冷战下的东德、巴以冲突、美国帝国主义等,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些事件背后的权力机制与人性冲突,分析人们对20世纪动荡时代的历史认知与解读。 ★从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到作品的时代精神,理解人类当前的处境与危机。布鲁玛不仅仅聚焦于“二战”,其关怀扩及今日世界的认同危机、找寻历史真相的无力感、底层社会的暴力、年轻世代的虚拟世界生活、当代新闻媒体怪象、亚洲国家经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产生的迷惘等,重新赋予20世纪的经典电影、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全新的时代意义。 ★美国笔会“迪亚蒙斯坦—施皮尔福格尔艺术评论奖”(Diamonstein-Spielvogel Award)得奖作品。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生于荷兰海牙。曾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和《旁观者》杂志记者與《纽约书评》主编,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报刊撰写关于亚洲的政治和文化评论,并曾任教于牛津、哈佛、普林斯顿、格罗宁根等大学。现为纽约巴德学院保罗·威廉斯教席之民主、人权和新闻学教授。出版的著作有《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创造日本:1853—1964》等。2008年被授予“伊拉斯谟奖”以表彰他“在欧洲对文化、社会或社会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同年以其卓越的著作帮助美国读者理解亚洲的复杂性而获得“肖伦斯特新闻奖”。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杂志选为“全球顶尖思想家”。
目录
理想国译丛序
前言
一 受害者情结的欢愉与险境
二 迷人的自恋狂:莱妮·里芬施塔尔
三 沃纳·赫尔佐格及其英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微信读书 东京执迷,日式悲剧,虚拟暴力 写日本的这几章非常好,能打开眼界,也让我知道自己的狭小
局限性挺明显的。
这本书好特别啊
Like a huge retrieval machine fondling everything but never digging
待補《亚洲主題樂園》。伊恩写战后各类文化事件時,蛮兼顾娱乐与猎奇,但其中也不乏芜杂而矛盾的真实,比方說對貫穿多篇文章的[受害者意识]之探討,即为《零年:1945 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的復調。 在极权政治中,服从能带来相当大的舒适和福利,让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会持这样的怀疑态度:害怕被孤立或是边缘化。并且,时过境迁,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领悟,也往往和当初人所设想的大不相同。 因此,要是一个文化、种族、宗教、民族、国家,将巩固社群的认同感完全根植于受害者情结上,并将加诸他人的苦难理所当然地忘记,如同W·G·塞巴尔德在《论摧毁的自然史》里写到:“它源自罪恶感和想要一挫胜利者威风的心理。因此人们宁愿缄默,视而不见。”这种无视史实脉络的行为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將又可能會變為浩劫。
喜欢扭曲的艺术纪录片
有点好笑在里头...
前半部分可读性很强,后面关于绘画艺术的既多又碎,只能囫囵吞枣了
泛而不深,像一辑高质量公众号长文汇总,耐心读了八十页由于认知的贫瘠始终云里雾里,后面就一目十行了。补了被删减的亚洲主题乐园,短评中说最佳可能也不过是因为这部分是最好理解的(毕竟身处其中),加之敏感话题戳中G点,虽然比喻巧妙,但其实还是挺空泛的,作为短篇阅读还行,汇成一辑就食之无味了。“亚洲正在消失,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主题公园。亚洲人自己成了在亚洲的游客……每一个主题公园都是一个被控制的乌托邦,一个微缩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可以变得完美。……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主题公园,不断的乐趣和游戏将使思想渍铀变得多余。”
跳着读的 没有想象中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