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史前人类简史的封面

史前人类简史

[英] 史蒂文·米森(Steven Mithen)

出版时间

2021-02-01

ISBN

9787547738986

评分

★★★★★
书籍介绍
公元前20000年,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的顶峰——大气层中弥漫着浓重的尘埃,沙漠和冰川横亘在广阔的陆地上。人类即使能够生存下来,也时刻面临着灭绝的威胁。随后的一万五千年,全球骤然变暖,气候变迁带来农业、城镇和文明的兴起。新驯化的动植物开始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和采集转向农业,人类的历史进程彻底转变了方向。 本书综合了考古学、遗传学和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这一万五千年的人类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作者史蒂文·米森想象了一位现代旅行者约翰·卢伯克。读者将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同探索五大洲的各处史前遗迹,纵览全球人类的进化图景,并思索这一特殊时期如何为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奠定根基。 史蒂文·米森(Steven Mithen),英国雷丁大学史前考古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研究兴趣包括200万年前的智人起源、农业的起源和传播,以及如何利用文化遗产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认知考古学的先驱之一,借由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心智哲学领域的研究来阐释考古记录。代表作包括《心智的史前史》《思考中的觅食者:史前人类如何制定决策》《歌唱的尼安德特人:音乐、语言、心智和肢体的起源》《水、生命和文明:约旦河谷的气候、环境和社会变迁》《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等。 译者:王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译作有《金与铁》《黑死病》《骑士之爱与游吟诗人》《论欧洲》《拷问法国大革命》《古典传统》等。
目录
开端
第1章 历史的诞生
第2章 公元前20000年的世界
西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考古就和外科手术一样,是个精细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史前史。 世界各地大同小异的史前人类习性值得如此详尽书写吗?对我来说更想看到的是人类迁徙演化连续线索和突破...
研究古代人类认知的考古学家史蒂文米森会怎样写史前人类?这本书的宏大叙事和细节描写给出精彩答案。米森以空间为第一维度,时间为第二维度,假想一位携带着达尔文时代史前史著作的现代人,“穿越”回去,与一万五千年前的古人一起生活,仅仅是这样的叙事逻辑和视角构架,就足够让人钦佩了。米森笔下的每一个时期,每一群人,真实的生活在特定的自然之中。他的环境描画精准而富有色彩,研究证据选取客观并相互比照,不足信的推测他一定会点出来,治学之严谨刻在骨子里。 唯二的遗憾,原书出版于2004年,里面很多猜测,包括新大陆古人类的历史,其实已由古人类基因组研究推进并揭示了不少,所以书要结合尼安德特人那本来看。而中国部分仅选取长江流域培育水稻的故事,篇幅太短,不过瘾。
可读性与学术性俱佳
一个很长的故事,科普类读物。
材料组织得一般,有点杂乱,那个什么john lubbock漫游史前人类世界的思路并没有提升可读性,反而显得整个书的线路很乱,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个脉络,每一章之间联系也薄弱,就看到各个地方的狩猎采集者一遍一遍重复类似的故事,而没有《铳菌钢》那种清晰的阅读感,可能是因为作者比较少写面向大众的科普文章吧。另外,语言学,分子生物学的新材料用得不多,和后面人类历史的开端的衔接也不紧密,不是我想看到的那种人类史前史,which should be 波澜壮阔的,要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的三五千年历史比起智人这整个物种出现以来的时光才占了百分之几,各个部落族群的迁徙,文化语言的扩散演进,没有文字记载的比有文字记载的更引人入胜,而我们今天经历的一切,不过是这漫长的黑暗历史的微缩版罢了。
2003年的优秀科普。
不同地区的动物灭绝时间都不尽相同,气候则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还是史前人类生活的有点艰难了,不仅要面对天灾,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以看出人类的发展很类似,没想到有的行为那么早就有了。本书虽然很厚但是读起来并没有很枯燥,而且学术性很强,不知道再过几年会不会再出一本书来更新一下那时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