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盲视的封面

盲视

[加] 彼得·沃茨

出版时间

2021-06-01

ISBN

9787547739792

评分

★★★★★

标签

出版

书籍介绍
★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雨果奖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长篇,近十年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获加拿大极光奖、法兰西学院科幻文学翻译奖、日本星云奖等诸多科幻大奖。 ★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第一次接触”,打破历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对生命形态发出拷问。以严肃文学的写作手法、科幻冒险的起伏跌宕,探讨存在与意识的终极命题。 ★十年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作者专门提供的《上校》《零和》番外中短篇二则及完整版后记,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线和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同系列续作《模仿》即将于年底出版。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外星探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 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坠落两个月后,包括主角在内的第三支探测队出发,途中爆炸的消息传来,飞船自行改变航向,载着船员前往大朝型星体大本。 船员们陆续从星际旅行的休眠中醒来:一个拥有四重人格的语言学家;一个以植入机械设备取代五感的生物学家;一个战斗指挥官;一个吸血鬼;以及一个综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扑信息观察者,作为向中心汇报情报的纽带。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战斗还是谈判?他们能否解读外星生命的密码,揭开天火坠落的真相? 彼得·沃茨(Peter Watts) 加拿大科幻作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从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专注硬科幻写作。《环球邮报》称他是“在世最优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作品已被翻译成21种语言出版。1999年发表处女作《星鱼》(Starfish),因其生动详实的海洋生物与深海环境的描述广受赞誉,后与续集《大漩涡》(Maelstrom)和《太古菌反扑》(Behemoth)共同构成“裂谷人三部曲”。《盲视》(Blindsight)是他的第六本作品。 十余年来,彼得·沃茨曾多次入围并获得科幻界重要奖项:2000年,《星鱼》入围约翰·坎贝尔奖;2007年,长篇小说《盲视》入围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并获当年加拿大极光奖最佳长篇及2014年星云奖最佳翻译长篇;2010年,《岛》(The Island)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2011年,《怪形》(The Things)获轨迹奖最佳短篇。
目录
序章
忒修斯
罗 夏
卡律布狄斯
致 谢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熬过前30%的云里雾里之后就收获黑暗的盛宴。宇宙梦游一般眩晕又冷漠的氛围,冷寂的哲学(or科学)思辨,克苏鲁式庞大无意识的太空生命,心理学、科幻、生物学混在一起的深空噩梦,大量概念几无注释硬核到底,打造出自由意志和知觉的诸神黄昏。结局竟以太空流浪奥德赛收尾,首尾遥相呼应,颇为悲怆。 两个篇是人类坍塌的初始和后世,填补了主线背景,也非常好看。
妈的,吸血鬼,你好温柔
看了后记和两篇番外,如果说费诺文奇是上个世纪的超前沿,那沃茨就是这个世纪的了。沃茨的文风堪称喷射式掉书袋,不仅是科技设定,连剧情陈述都带有打哑迷式的半连贯性(有可能是翻译的效果),读起来的感觉像是和沃茨本人在赛跑一样,读过《盲视》后会比较适应,后记中的文摘引用目录是一大宝库,有兴趣的可以继续阅读。
看此书就像在一条充斥着无数高科技石头和无数逼王对话飞沫的河流中逆行,所有不以故事表达为目的而是为了唬住读者的小说都是耍流氓。
我一直觉得我写的不足够好,我不知道原因。而我分明有感知能力的,小虎写的东西常常叫我激动的手舞足蹈,写得太迷人太可爱太让人怦然心动,好像经由小虎的眼睛,我才更为真实的看到了星星,橘子软糖和夏天。看到《盲视》我突然醒悟,对,我整个都是瞎的,我写不出来是因为我什么都没有看见,我的眼睛被过往的经历,记忆,体验,知识,以及由这些东西组成的自我意识团团包裹着,我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这些过往的凝固下来的陈腐的东西,我从没有真正睁开眼睛去看。我看不到,于是我也写不出来。
永恒不变的话题...
甚是吃力……
“当智力摆脱了自我意识的纠缠,它就能做到这一切”。
光谱集中在红外的黑暗恒星,外星冯诺依曼机,宛如机械神明的吸血鬼,意识作为智能的局限,科技奇点之后的情景和爱情..实在是太多太多的信息,而主旨却是“反创世纪”:有意识对意识的扬弃和无意识对意识的攫取。用怎样的算法才能重新发明共情? 小说带给我的启发要比小说本身来的多。沃茨很喜欢掉书袋,但单论推理和证明的严谨性可能还是弱于莱姆、海因莱因之流(他们也要更文艺)另外,我也完全不能被说服。第一站在自然选择的角度我不认为图灵机这样的无意识智能更倾向于被物质的宇宙选择出来(物质与物质间选择的概念必要性?)第二作为拉康主义的支持者我想,即使整个小屋的外面都是荒原的事实也不能让荒原显得比小屋重要一点点:能打败意识的只有更高的意识而非无意识,能打败秩序的只有更高的秩序而非无秩序,能打败真理的也只有更高的真理。
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