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的封面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陈嘉映

出版时间

2022-01-01

ISBN

9787547741139

评分

★★★★★

标签

哲学

书籍介绍

★ 哲学家陈嘉映先生新近思考力作。陈老师精研现象学、语言哲学,善于从小词的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问题,并终通达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就是那个古老的苏格拉底之问:“人应该如何生活?”本书正是陈老师结合当今时代,从感知、理知等概念辨析角度入手通达这一哲学之问的力作。

★ AI时代,我们如何思考人的位置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今天科学一往无前的时代,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人存在的意义,作为长期关注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哲学家,陈老师在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视角:从感觉开始,连着理解自己来理解世界,连着理解世界来理解自己。

★如何认识自我,“我该怎样生活”,本书是送给今天有道路没方向一代的一味清醒剂。今天的社会,所有的一切都被明码标价;今天的一代,从小无不处于竞争的环境中,我们的人生道路变多了,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在今天这个有道路没方向的时代,本书可谓一味清醒剂,让我们更清楚地认知我们自己,去明确我们应该走的人生路。

★ 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本书在谈的问题也是我们人人都在面对的问题。不管是研究现象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还是伦理学,“人应该如何生活”始终是陈老师思考的核心。人与动物有何区别?人的可贵之处在哪里?面对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本书或许提供了你在寻找的回答。

★ 既面向专业读者,也面向一般大众,一位不断深入前沿研究的哲学家将他的思考聊给我们听。本书基于陈老师今年春季的系列课程“感知与理知”整理而成,不仅涉及陈老师一直在思考的主题,而且涉及科学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同时保留讲座的语言风格以及问答环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问题聊出来。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目录
导 论
论理词
两分不是分类
知的两分
感知举例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一如即往地对新人友好,非常多的小标题也让读者在陈的照顾下能感知到一些观念上的不同,适当理性地思索一下。自我认知的部分作者自然是游刃有余。虚伪之下是真实,真实之下是虚伪,其实最需要彼此体谅的正是那些难以探究的不得已。说到底,认识自己太难,引用茨威格的小说片段,就是一个人和自己下棋,下黑棋时最好彻底忘记下红棋的自己。谈选择与运气时,作者倒是说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被抛”,我可能年龄渐长,也开始有所感触了。
最精彩的哲学是用日常语言写就的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在陈老师以往的著述如《说理》《哲学·科学·常识》及一些文章中有涉及过,但还是读到了不少很有启发的新东西,很多以前的著述里有所隐含的意思有了更明确的表述,很多以前未曾直接触及的话题也做了正面的处理,其中陈老师对触觉对于“知”的重要性的强调尤其给我打开了一个以前没怎么想到但听到之后马上点头如捣蒜的角度。
我喜欢到最后谈到自我认知的部分陈老师展示野心的那一刻,之前所有的概念辨析都是为了最后一刻的真相揭示:只有有限的动词能有意义。
我竟然倒着读完了,也可以侧面反映陈老师都是讲大白话啊,真好
有些点是熟悉的,但有很多新东西,最有启发的是“不要单从视觉来思考自我认知”,这样容易把自我当作对象,但认识自我是无法和自我分开的,要多试试“触觉进路”。其实就是多一点对自我切实的感知吧,但我觉得好难,我不知道如何搁置对客观认识的渴望。警句“人面对的是未来的生活,他并不是为了过去的真实而生活,他需要建设一个适合他未来生活的自我”,重逢威廉斯的“坚持个体生活的意义”我也要哭了。准备读一读陈嘉映译的《道德运气》
人们常说,要发现真正的自我,但那不像是发现宝藏似的,让人手舞足蹈,发现自我往往也就是揭发自我欺骗,穿透自我屏蔽。我们自我欺骗,就像普普通通的欺骗一样,是因为欺骗给我们带来某一类好处,例如,把自我骗住,心里好过一点儿。揭示真相是个艰苦的过程,揭示自我的真相也许不仅艰苦,而且痛苦。你事事都有个高尚的动机,要认下来你其实不是那么高尚,这往往需要相当的勇气,且不说还要同时认下来,你不是那么诚实。自我认知并不都像照镜子化妆那么轻轻松松满心愉快,它可能撕心裂肺,是一个自我鞭挞的过程。当然,你认识到自己的真相,将来你有可能做得更好一些。不过,这个更好一些也并不意味着将来你就轻松一些。儒家自我认知传统之外,老子讲自知者明,庄子讲知其已知,不过,道家讲认识,讲自我认识,好像更多讲真知愉快一面,明白了而豁然开朗
somehow读这本的时候竟然想起了读伊坂的感觉——虽然是太不同的读物。起初是抛线头,抛几个线头牵住你的好奇心,总会跟到一个漂亮的收束。
讲稿编辑后的文字,思路流畅也跳脱,虽时常浅尝辄止,但也尝到了思维的乐趣。感觉陈老师思维很是年轻风趣,读者像是在读小波的杂文了。
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的思索乃至于系统,最喜欢谈及理性时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