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疼痛部的封面

疼痛部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出版时间

2023-04-30

ISBN

978754774448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疼痛部》中,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行于现实与记忆之间,体验着语言的魔力和生活的矛盾。这不仅是一场文化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对人性、痛苦与希望的深刻剖析。在这部作品中,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的经历产生共鸣,理解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生活中的点滴也能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荷兰裔克罗地亚作家,1949年生于前南斯拉夫,主修俄语文学与比较文学。她的创作生涯始于1981年,因反对战争和民族主义,在1993年南斯拉夫内战后离开克罗地亚。在哈佛、哥大等校任教后,她定居阿姆斯特丹,从事小说、评论等工作,推动母语开放性和文化连续性。她的作品如《渡过意识之流》等被译为多国语言,赢得多个文学奖项,包括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和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且是跨国界作家的代表。
推荐理由
《疼痛部》是一部深邃且富有哲理的作品,它通过作者在异国的生活体验、学术研究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探讨了语言的力量、记忆的复杂性、战争对个体的影响以及身份认同的挑战。这本书不仅适合那些喜欢文学作品中蕴含深刻思考的读者,也特别吸引对东欧历史和文化有兴趣的人群,因为它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南斯拉夫解体后的社会变迁和个人心灵历程。同时,对于关注教育方法与时代变革关系的读者来说,《疼痛部》提供了反思传统教育观念的新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热爱文学,喜欢深度思考人生和社会现象的读者
对东欧历史和文化变迁感兴趣的学者或普通读者
关注教育与社会变革关系的教师、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
寻求自我认同和内心平静的个人成长探索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震撼,一知半解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的写作语言,却感受到了作者纷杂的、缠绕的、纠葛的、难以言说又无法治愈的痛苦。感觉作者借着里面每个人说出了自己作为流亡者的一个面相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如此复杂矛盾,以至于幻化出如此多的人格、编排出如此多的可能,仍然没能说清楚,这种说不清楚的被剥夺感就是流亡的真相之一吧。作者笔力非常深厚,每一个切片都很精准,讲母女关系的那部分,让我觉得感同身受,也为原来不止我这样想而如释重负,觉得母亲在为我设下陷阱、在谋划一场争吵以便于可以大声斥责,而我小心翼翼避开那一个个陷阱。偶尔露出的恶意的毒舌与粗俗的咒骂,也让人在起初的不适惊讶后再去品味人物的设定与性格。
不断地拾起自己的碎片……
语言是流亡者分叉的舌头,血液喷涌其间又凝固,民族的灵魂在当中隐隐作痛。
字体挺好看
内战令南斯拉夫不复存在,流亡荷兰的前南人能够在语言学课堂上打造一个暂时将分裂与仇恨挡在门外的「南联盟」回忆之场吗?抑或与现实的背道而驰会让这一切努力都像是苍白的粉饰,终湮没于无存?国家崩解造就的是身份危机,战争肆虐带来的是历史虚无。如今,发达的媒体改变了展演战争与人道灾难的方式,在俄乌战争进行时,远在天边的我们也能几近实时掌握战场进展,这无限拉进了旁观者与亲历者的体验。「从战争开始的那一刻,我的品味就开始改变了」:我们重新被单纯直白的正义、勇气与牺牲所打动,开始厌倦后现代话语精巧空洞的诡辞。「我承认战争让我的品味低幼化了」,苦难让人返璞归真,在黑暗中不屈从、不麻木,寻回赤子之心,便是救赎
杜布拉夫卡像在屠宰场里解构肉牛一样,在荷兰这个地理“砧板”上,将母语被分叉、被撕裂的痛苦直面展现给我们这些“顾客”,向我们描述了这个不复存在的国家和支离破碎的语言带来的钻心之痛。语言承载着这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个性与其他的种种,曾经熟悉的语言在“解体”下分崩离析,熟悉的自我也将不复存在。语言之痛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却又为流亡披上了一层看不透的梦幻面纱。我思故我在,我说故我在。可如果我都无法说出这种语言,我又该如何证明自己的确切存在?在语言流亡的时代,“我”一无所有,痛苦便是我存在的最佳证明。我的世界有失语症。但我唯独希望她不要失去自己用母语表达的机会和精神。电影、文学等媒介能够将个人的疼痛无数次调和,使其与观众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将个人的疼痛翻译成千人千面的语言。《疼痛部》做到了。
没太看懂。关于语言,关于混乱
流亡者认为战争发生在昨天,留下来的人却把它当作古代史抛于脑后,展开新的生活……
读得身体发麻,流亡是一场SM,母语是你无法摘下的手铐,把你铐在椅子上,在手腕划出流血的细线,让你吞下强奸犯的口水而且洒落金黄的尿液,然后你因此哭了或者笑了。
被拽进书里一同亲身体验分裂和不得故乡的痛苦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