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太平天国的封面

太平天国

[美] 史景迁

出版时间

2011-08-31

ISBN

9787549507108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太平天国历时十年,数千万生灵涂炭,中国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作者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对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人们并不陌生,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史景迁并无意于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而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

目录
总序/郑培凯 鄢秀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城墙
第二章 传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史景迁的缺点在这本书中暴露出来:他可以将少量史料处理得很有艺术感,《王氏之死》的史料几乎只有一个县官的回忆录,县志和《聊斋志异》,然而这个故事被讲述得栩栩如生。从这本书开头描述广东十三行也可以看出,细节相当出色。然而当史料很多的时候,作者不知道如何处理轻重问题,于是在描述进军南京,太平军的宗教思想等情况时,史料堆砌成一团。平心而论,史景迁在引用一些平常人的史料,比如引用太平军中的外国人回忆录讲述天京事变等等的时候,故事很好看。但他试图将整个运动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看,要写出杜牧那种“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惆怅和疏离感,却并没有那种因站得高和远而产生的整体感觉,事件犹如散沙,仅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作者并不是要写太平天国,而是要写洪秀全这个“上帝的中国儿子”,然而对他思想的变化和挖掘并不吸引人。
史景迁的文笔很好,史料运用也有功力。很有趣的一个维度是,史景迁青少年就读于教会学校,因此对圣经非常熟悉。这一背景促使他进入太平天国的宗教分析,去解读太平天国那些荒谬绝伦的民间宗教是如何理解“洋教”的。
作者真是优秀的历史叙述者,本书更有一种“非虚构写作”的迷人之处。 史景迁的好,是一种巴尔扎克式的好,既有波浪袭来的细节铺陈,也有断然下判的金石之声。
不注重清朝的反应,更注重外国与太平叛乱在宗教、外交和军事上的联系,不失为一个视角。比较有启发的:1,对紫荆山的描述展现出宗教运动发祥的社会环境。2,洪秀全所受的启示,洪与火。3,《劝世良言》和《玉历宝钞》对洪的影响。4,拜上帝教将矛头对准清妖系受天地会影响。5,洋人认同其宗教,反对其离经叛道的矛盾态度。6,杨秀清、萧朝贵代天父传言与洪秀全亲睹天父两种权威之间矛盾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7,洪先是以儒释耶,然后以耶废儒,最后以儒补耶,捏造出一套中国亲族化的神学来。文笔朴实周到,出处翔实。书籍装帧雅致大方,排版可心,阅读体验极佳。
其实能看出来,史景迁描述太平天国从兴起到覆亡的全过程,只是用了一种叙述的语调,很少听到价值判断……但是,有的地方真的能产生冷幽默的感觉啊!那群人真心太疯狂了好么……杨秀清在入南京后的一些行为,现在看来倒反而说明他是个明白人,尽管他跋扈过头了,但他恐怕是真正看清洪秀全那一套行不通的人。如果他夺了权,恐怕流血会少很多。至于洪秀全,对此人看法实在不好,不说啥了。
太平天国和历史书讲的不同,本质上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一种尝试,洪秀全和摩门教创始人差不多一个年代,都自称领受了上帝启示而自创门派。然而不同的环境下却走入了不同的结局。从洪组织武力对抗(虽然是被迫)开始就变味了,之后极度原教旨对抗世俗/政权、为了自己的目的改圣经、成立政权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传教的经历和现代/保罗年代没有不同。太平军的覆没始于没有看清现实,对抗了强大的洋人。思想过于陷入“天国主义”。可惜了洪仁玕和李秀成,一个在香港多有见识、一个战争英才,却愚忠于洪的洗脑。李秀成临死前的自白,也许悔恨自己没有顺着自己的感觉判断,搭上一条命。
史景迁先生有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对历史人物的包容和理解,这是值得历史人学习的。
3.5吧,就蛮一般的,没有一个特别深入的点,像是在走马观花过场子,也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勉强来说是根据太平天国的运动轨迹来的?讲「剿除东王杨秀清」那一章还算精彩,其他着实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了。按说书名是God's Chinese son也没有一以贯之的讲。其实蛮想看到洪秀全对其他人这种精神感召力来源于哪儿,像最后李秀成被俘之后讲到,他也不知为何一直追随(大概意思)。其他人洪仁玕、杨秀清、石达开,后期李秀成,应该都是很能深挖的人物。有点想看更深入的研究。比较起来《天国之秋》更好看。这种战乱,最惨的永远是老百姓,被各路人马劫掠,城池易手之间,哪一方都要屠城,人命如草芥。
“天兄”“天母老妈”救命……不过凭什么抽象的原装上帝就比这样一个有形体有亲情的神高贵呢
最开始梁发篇章关于清末沿海人文的描写让我眼前一亮,然后就开始拉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