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

出版时间

2013-02-28

ISBN

9787549530649

评分

★★★★★

标签

教育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龙卷风”增订新版——龙应台新版笔记《在时光里》,写于2013年2月16日旅途中,重新观察,再度“认识”18岁成年后的早已超过1米84的大儿子安德烈(27岁),以及1米80的小儿子菲力普(23岁)。

★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真诚袒露龙应台、安德烈母子两代的碰撞与交融,平等探讨心灵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本书特别收入弟弟菲力普写给哥哥安德烈的信《谁说香港没文化》。

★ 安德烈首次发表的照片——回过头,用心看看日益“远去”的父母,从18岁那一年算起,忽忽又是一个10年。本书特别新增安德烈第一次披露的照片,追踪记录安德烈成长的青春。

★ 华语世界榜首畅销书——停下来,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南方周末》最受欢迎的专栏之一,继《野火集》后,龙应台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持续畅销两岸三地及华人世界。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 龙应台新版笔记 + 安德烈首次发表的照片 + 华人世界各地读者的感动来信。

“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MM……”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那一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目录
【龙应台序言】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安德烈序言】连结的“份”
第1封信 十八岁那一年
第2封信 为谁加油?
第3封信 逃避国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喜欢安德烈,很真实的年轻人;其实这本是母亲与儿子的对话。儿子年轻叛逆,但母亲还要紧跟脚步与混血儿子沟通,教育青少年可以读吧。
亲子关系的经典
两代人理性的沟通还是很重要的~
个人觉得龙应台的书都很值得一读。哪怕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能常有新意,也直戳本质。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避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惨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注视。
也很想与父母如此……
想在自己孩子18岁的时候,也有这种深度的沟通。安德烈最终成长为和妈妈不是同一种人,但是不重要,爱和在一起比较重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罢了。
以前小时候读过,安德烈的许多观念不太同意理解,或许现在大学了可以再看一看
每对父母都读一读就好了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