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忍不住的“关怀”的封面

忍不住的“关怀”

杨奎松

出版时间

2013-04-30

ISBN

9787549536306

评分

★★★★★

标签

思想

书籍介绍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张东荪“叛国”案再研究
一、引言
二、“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第一功”?
三、中共为何重视张东荪?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提出并解答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知识分子在建国后会如此配合改造?本书在归因时追溯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传统:当新政权展现出对士人的重视、且满足他们所关切的民族主义诉求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自然就让位于知识分子因“关怀”时事而产生的强烈认同感。
其实是三星半。反正已经仔细修订过了,放心读八。
批评别人的部分很好,但自己做的部分似乎也不见得很好。搞实证见长的来搞知识分子研究,总感觉欠那么点,沈志华如此,杨奎松也如此。
杨老师出手,基本素养当然还是不用说的。但总觉得他自己的理论功底其实不够。
我知道知识分子前辈(书中诸如周一良、冯友兰、向达、马寅初)前往红太阳朝圣,因蛊惑宣传或士大夫情结,自觉自愿牺牲他人权利甚至甘愿自身被奴役,结果却上当受骗、身死名裂、国破家亡以及幸存者晚年追忆忏悔、感慨蹉跎、歧路不返的所有可怖而可笑的历史。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在如来佛掌中仍自视甚高,以至于未发现五指山行将降落的张东荪。向新时代投降,一步步亲手将大公报送进坟墓的王芸生。不管在旧时代还是新时代,不管对民盟内部的分裂还是对tg的步步紧逼,始终奉行submit, sustain, survive, succumb原则,坚持“推己及人”的潘光旦。忍不住的关怀是有代价的,但这代价又在知识分子的宿命之中。
忍不住的对经历起伏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回望,忍不住的对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的思考。能叫出名字已是难得,仍有许许多多知识分子在那个激变的年代,火红的年代,狂热的年代无声无息遭受冷落、凋零、死亡。张孤傲、潘固执,对时局并未透彻明晰,相比之下,王好多了,追随那抹新生的太阳,最终与自己命运相钩连的《大公报》彻底决裂,不失为一种“进步”。知识分子醉心学术是本职工作,忧国忧民是情感使然,参与政事,那么结果便不言而喻了。总之,他们似乎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境遇,出世与入世的纠缠与断裂。彼时彼刻,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何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在那个政权交际的时代,除了外在的压力,自我的信仰斗争也尤为激烈。试想今天的书生,可能在坚定程度上是更不如他们的,因此才需要不断的自我革命和思想斗争。 印象最深的还是张的“叛国”部分,第三部分有些冗长,好在最后还是能感受到杨先生的“关怀”,期待之后再读杨先生的其他作品。
三个扎实的个案研究
10年前读的前言,十年后依然还是最喜欢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