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沈从文的后半生的封面

沈从文的后半生

张新颖

出版时间

2014-05-31

ISBN

9787549554010

评分

★★★★★
书籍介绍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目录
【上部】 一九四八~一九六五
[第一章] 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
[第二章] 革命大学:“越学越空虚”
[第三章]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第四章] 川行土改:“群”、“单独”的生命、“有情”的传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15.10.27~11.4】作者的研究多用引文,在前言里说了缘由。阅读时感觉很像钱理群研究鲁迅,主要用作者原文说话,自然说服力更强。亦有朋友指出,差别在于,钱理群行文,感情喷薄,更多是表达己见,张新颖则是本雅明和周作人的路子。即使如此,动人处亦太多,短评无法一一列举。交待了与范曾、萧乾、丁玲的交恶,是我一直感兴趣的。沈从文后半生的主体就是建国后的动荡给他造成的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以及他后来主要致力于文物研究,不愿再回归到文学创作。晚年心性淡泊,最怕名利。没有提到80年代给《红楼梦》电视剧做顾问,估摸应该是做过服装上的指导。这本书是发轫之作,希望将来在此基础上,能对沈的后半生做更多细致的研究。
文字会出卖你,文物不会
读的时候太难过,很多次看不下去。
看完文革时被下放到湖北的时候入睡困难。一两小时后终于入睡就做了个充满各种迫害的可怕的梦。梦中惊醒才半夜,迷糊睡去起来之后-----就光荣生病了。。。或许足以说明此书之好吧。P.S:赞一下封面和硬皮书壳上的题字。P.P.S:张老师或许是太喜欢沈从文了,通篇木有一句坏话啊啊啊。
通过大量引用沈从文的引文和与之有关的材料,构建出他的后半生,作者之功在于此,也局限于此吧。最让我喜欢的也是这些引文,沈从文文字之美,引得我想把他的书信集再看一遍。沈从文内心之惶然之挣扎之坚韧,读完百味杂陈。
前半读,后半翻,竟然在一天工夫里看完了。也很久没有读个人传记了,在对各种理论的囫囵吞枣之后,也有更多的思考。书的前半,尤其有一些被感动的段落。后面的遭际与态度,更多引发冷静的思考。以及,那几张画作和文字很动人。
对于沈从文的后半生,之前一直有“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的印象,很是佩服,现在看还是单薄了。虽说他选择文物的道路,有避祸的考虑,但其热忱令人动容,尤以从咸宁回北京后那段时间的奔走求索为最。沈不是个出世的人,他一生都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的个人价值。
在真实的资料中阅读沈从文的后半生,了解一个老人在困境中改业,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没能读下去,破坏了我心中的美好
雖然內容大概不記得了,但對某畫家的無恥記憶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