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居住的政治:当代都市的业主维权和社区建设的封面

居住的政治:当代都市的业主维权和社区建设

郭于华,沈原,陈鹏

出版时间

2014-06-01

ISBN

978754955498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以一种实践社会学的基本立场,即强调将社会事实看作一种动态的实践过程,将“居住”视作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并力图将其提升到“居住的政治”这一高度来解析其中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其内在的机制与逻辑。 在此意义上,本书也可作为从微观社区开始对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的社会学考查与评估。 另外,本书还引入了公民权理论、行动社会学理论等新的理论视角,力图对以往大部分研究主要停留于社会运动范式有所超越,进而更加有助于揭示当前城市业主维权与社区建设的本质意义所在。 郭于华:博士,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口述历史研究;重点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社会公正与公民社会建设。著有《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2013)、《倾听底层》(2011)、《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1992)等。 沈原:博士,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工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主持“都市运动与社区自治”、“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著有《市场、阶级与社会》(2007)、《社会转型与新生代农民工》(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六辑,2013)及论文多篇。 陈鹏: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师。研究领域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城市社区治理;主要研究成果有《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2010)、《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野下的业委会研究》(2013)等多篇论文。
目录
第1章 导论:私人生活空间的公共转化
一、城市化进程与居住形态的演变
(一)城市社区:多样化的居住类型
(二)社区管理格局:不同力量的互动场域
二、日常生活的政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魔幻的“安居”之旅,斗争还在路上,第三阶段刚刚开始。
#财产如何造就公民# 故事有意思,学术上显得浮皮潦草。
谓之以清华社会学的背景呵呵哒。这些个名词冠以公民的神话形象,俨然微博的精缩版语录。
清华社会学“弱干预”实践集结本,科普了北京业主维权始末、“经租房”和“政治机会结构”。至于分析框架,不懂,但觉了无新意。标语一股浓浓微博风。
章节质量不均,内容上对“公民”的造神运动。
对于一个主题即社区业主维权中公民身份和意识,使用共同的案例,因研究视角和问题不同而衍生出一系列论文的论文集。
2021-1-3 补标
清华十年前的论文集,不是很建议购买。首先要肯定的是研究的完成度还是挺高的,主题也挺有趣,业主维权现象触及的问题其实是挺触目惊心的。就是理论套得十分生硬,有点类似本科生憋毕业论文的感觉(是的,就是想到了自己),最终导致结论也没太有说服力。好几篇的内容感觉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读着读着就烦了,弃。
看了下评论,觉得还是有必要插上一嘴。前一段和郭老师聊到这本书。她说她知道豆瓣上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论,说这书是对业主weiquan的“造神”。这些行动根本无法说明civil的崛起。但在十几年前她做这项研究的时候,业主weiquan之势之态让很多学者都抱有期待。中产们一起学习相关法律法条,共同参与公共讨论和有关活动,难道不是一种信号?但几年之后这一空间就被迅速被迫缩小了。接着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业主weiquan似乎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草草了事。虽然如此,但她仍然不觉得自己当初的研究结论是错的。错的不在她,而在....emmm
导论可读 后面论述一般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