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耳语者的封面

耳语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出版时间

2014-09-01

ISBN

9787549558087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 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目录
【导读:沉默的记忆】/ 许知远
【家族树】
【斯大林时期苏联相关地图】
【引言】
第一章:1917 年的孩子(1917—192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斯大林死亡日的第二天读完这本厚重的书,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命和血腥的历史,我不赞同用反复咀嚼仇恨来消解胸中块垒,但揭露真相,拒绝遗忘,才不会让时光倒流…任何谋求终身执政的企图都是恶梦的开始,让自己和别人都成为囚徒。
没什么好说的。还能说啥呢?原本以为能够出版就是奇迹,最终还是没逃离这样的结局~
断断续续读了两周终于读完了这本大厚书,很适合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阅读。这本书以个人的角度展现了从1917年集体农庄改革到斯大林死后及其余波的历史,“耳语”一方面是指告密者,一方面指因为害怕告密者而低声说话的人们,很显然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恐怖疑惧萦绕在苏维埃上空。斯大林主义向人们灌输党性永远大于人性,将人变成纯粹理性的工具,基本道德价值被当作腐朽的西方资本主义产物而被唾弃。在这里“说真话”成为最大的禁忌,基本人权的漠视,人治代替法律,而这像烙印一样将永久印刻在受害者心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当二战结束之后人们对一个自由开放社会信心满满,但迎来的却是更严酷的“清洗”,这感觉就像是你期待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的绝望,大概是现在的环境竟然让我产生了同样的感觉。
太啰嗦,线索乱;很多篇幅变成苏联史了,无必要;西蒙诺夫的经历可全部删除;缺乏归纳总结能力
Detail是优点也是缺点,资料详实但不免重复,有许多家庭的事例抽去名字便成了完全一样的证据。个别篇章的主题虽不同但叙述方式、引用资料十分相似,难以获得新体验。作者的倾向性的确十分明显,所以导致不完整的观察视角和矛盾的事实,比如作者笔下极力呈现大恐怖和大清洗中苏联受害民众之广,似乎当时整个苏联没有人获得幸免;但在平反和解冻后,当初的“人民公敌”却又成了社会中的“个别情况”,受到排斥和疏离。并且在我看来,整本书所承载的同情不是出于苏联人的历史遭受,而是来自作者的主观立场,在谈到即使解体后人们的“斯大林情结”依然之广之深时显而易见,苏维埃制度和斯大林统治在哪些方面造成了这种不离不弃的支持没有详细的说明,即这两者的正面作用完全被漠视,于是这些人便成了作者笔下“即使害了我我也爱你”的可悲形象。
恐惧来自未知
浩瀚的史实让我读着读着总感觉无力,会把很多细节看了就忘,但是斯大林时代的压抑感跃然纸上。PS:这么好的书怎么还绝版了?现实太狗血。
大量例子呈现斯大林时期人们所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类书籍对过去的大胆披露和呈现显得非常珍贵;随着阅读,我觉得这种研究和撰写方式越来越熟悉,看到最后明白了口述史,作为人文社科学生,后记部分对研究方法的描述非常教科书式了😂个人感觉在材料整理和提取上还不够精干,但非常能理解收集材料的不容易和不想浪费。
照镜子
另一个1984,告密时代,处处是秘密警察,就连一棵草的颤抖,也极尽展示,呼吸困难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的墙,重得如同城堡,轻如耳语,毁灭只在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