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的近代性的封面

中国的近代性

王人博

出版时间

2015-06-11

ISBN

9787549565177

评分

★★★★★
书籍介绍

近代中国立宪史力作,中纪委2014年度推荐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的中国性》的姊妹篇

本书以1840—1919这近80年的立宪史为对象,考察了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中,近代中国对西方由守旧到开放、由局部到整体,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过程,认为中国人在此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响应,而是有着主动、积极的自我选择。毫无疑问,近代性是西方扩张的一个结果。西方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则节节败退。中国正是在这“前进—后退”的二元结构里,展开了自己的立宪史及近代性——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日本的近代性更多表现的是“顺从”,而中国因为落后显现的则是“抵抗”。日本的近代性带有二重性:无论是“脱亚入欧”还是“兴亚抗欧”,中国这个因素一直是绕不过去的。要“入欧”首先是要“脱亚”, “脱亚”之“亚”的真实意思是中国,“脱亚”首先得“脱华”,不脱去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就不可能“入欧”。“脱华”就须极端地强调中日之间的差异性,“脱华”即是去华,“支那学”便提供了“去除”意义的“学术”基础。进步主义在日本始终是一种悖论式存在:它既能解释欧洲“入侵”日本的根据,“超克论”就是为了反抗这个根据;但又须依赖它来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正当性。所谓“兴亚抗欧”也是以中日极端差异化为前提的,因为正是这种差异才可以解释日本为什么会是“兴亚抗欧”的主角。

中国的“抵抗”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面前的极端落后性。这种落后性可以用反动势力的强大进行解释,也可以用中国国家自身的性质来说明。这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的所有西方意义上的进步之路全都被堵死了。当上层官僚的异议都成为禁忌,中国革命只能越来越向下层民众推移,“下层革命”就成了中国抵抗的方式。而抵抗,则凸显了中国近代性的特质。无论我们有多少不情愿、不甘心,也无论我们对历史做过多少次假设,我们无法、也无能接纳西方的“进步”则成了一种最严酷的事实。而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目录
代序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一 一个因应变故的新方略
二 西学对中学的冲击
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些脑海萦绕的问题得到了答案。
中国近代宪制发轫史。 近代思想家理论小传。 时至今日,“宪制”在很多人心中仍然是某种工具,无论是通往富强,还是通往人权。但是,工具主义之下的宪制,已经失去了其在西方产生及存在的意义。 胡适的主张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没有立足之地,在现在呢?儒家文化土壤中的个人主义或者自由主义是否有生长的可能,如何生长?
书名模糊了内容,实际是中国近代前期宪制探索史。西方的宪制是自由与法治氛围熏陶的结果,自由是核,法治是翼,所谓立宪,根本就在于“否定最高的专断权力”。但到了近代中国,内外忧患中,救亡压倒了启蒙,宪制成为谋求国家富强的手段,从康梁严,到孙胡陈,无一不是把自由平等法治作为手段,而并没有将其视为价值观,疾风骤雨的恶劣环境,也没有给予缓慢渐进的机会。“理性是最后的努力……但它抵抗不住拳头。”全书最后一段引用余英时的话,发人深省。
宪政的内容太单薄,淹没在近代史的一般化叙述中
宪法就似毕业证,它记载了学业的成果,拿在手里若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那这个民族就毕业了。
前半部分会有些晦涩,但从“革命”一章开始阅读体验极佳,作者基于近代立宪史对不同宪政思想及其持有者的评价都很精准,令人惊叹,发人深思。
“本书以1840—1919这近80年的立宪史为对象,考察了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中,近代中国对西方由守旧到开放、由局部到整体,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过程,认为中国人在此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响应,而是有着主动、积极的自我选择。毫无疑问,近代性是西方扩张的一个结果。西方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则节节败退。中国正是在这“前进—后退”的二元结构里,展开了自己的立宪史及近代性——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自由主义的失败,在一个武力的时代,可悲可叹
对康梁严陈胡等人的心路历程的探究是真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