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何草不黄的封面

何草不黄

鲁西奇

出版时间

2015-05-31

ISBN

9787549566433

评分

★★★★★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全书分五章,讲述了汉书的成立及其本原、成功的天子与失意的皇帝、霸王道的治理实践、侠客与儒生的世界、汉代农民的生活与社会。第一章,讲历史叙述的本原,探讨当时的人对于历史事实的认识。历史事实是唯一的,也是客观;历史叙述则是主观的、复数的。第二章,讲皇帝,力图通过历史文献和历史叙述,将神秘的天子拉下神坛,还原为普通的人,进而探讨皇帝的“人性”。第三章,主要讲汉代的官僚,特别分析了循吏与酷吏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体现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现实,进而讨论了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策略和意识。第四章,讲侠士与儒生,“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仁与义均能在儒生与侠士身上看到,而一文一武作为某种势力恰恰是皇权需要消灭或者驯化的。第五章,讲普通百姓,“编户齐民”,他们不仅仅是簿册上的数字符号,更是活生生的人。有了人,才有国家,而不是相反。历代史书上基本见不到普通百姓的存在,本书仍然努力爬梳史料,力图描摹“民”的面貌。全书提供了我们理解历史,特别是“阅读”当下的一种框架或模式——供给读者一种认识自身、认识所处社会时代的可能。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汉书》若干篇章的细致解读,分析《汉书》所叙述之历史过程与历史认识的根源,揭示记忆、回忆、追忆及谎言在历史叙述与认识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与局限;展现皇帝、官僚、侠士与儒生以及普通百姓的思想、言行与生活,阐明历史过程中人、社会与国家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以现代人的思想与智慧,洞察历史真相,认识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征,阐发历史叙述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前世今生。

作者凭借扎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及推理,辅以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动人心弦的故事、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了汉代社会的历史图景诸多精彩断面,其中不时穿插深邃的洞察力与精辟的学术分析。这是一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佳作。

目录
《汉书》的成立:历史叙述的本原
一 刘邦的早年故事:“天命”与“民心”的制造
(一)刘媪梦神而孕高祖
(二)刘邦醉卧酒家与王媪、武负折券弃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对历史记述者的怀疑出发,夹杂了作者的历史观念与感怀,将《汉书》中无数历史韵脚展现于读者眼前。始于《汉书》,却又不止于此。(不知为什么边看边不断回想以前寒假看的《汉武大帝》)
第一节可谓是精华了,而最后却落入了思古的窠臼,所谓不信鬼神的乡村“失序”,这种自然法下的乡村秩序,不就是白鹿原里那套东西?我不知是故作嘲讽还是作者真心,但我并不追慕存在这种秩序的“静谧乡村”,特别是对妇女儿童即便现在也有太多的不平与悲惨,更何言过去?
讲义编写成书,有了深入浅出的感觉,但是一则跟《汉书》相关性少了,二则材料流于堆砌,少了推演递进的过程,最后一节意有所指,可惜没有展开
作为非专业小球,感觉最有趣的一章是《记忆、回忆、追忆以及谎言》,讲历史是怎样被记录的。想起以前做过的一个脑洞大开的梦,梦见司马迁年老的时候我带着一堆吃的去看望他,他跟我讲怎样写小说,尤其是怎样合理虚构。
老辣之作,对史料的运用于分析游刃有余,必须经典。分析王朝的舆论塑造逻辑,分析董仲舒与汉武帝之间的答问,以及独尊儒术的实情,解析酷吏、循吏、能吏的差异非常精彩,卓识。行役戍备 感觉要收
突然想到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开篇尚属公允,后面还是跳不出窠臼,今人评价汉初历史太依赖《史记》了。周予同指史记为今文学作品,已不敢苟同。今文古文均为汉学新学,史迁才是先秦儒正统。《史记》类经,是素王对时王的审判。如今儒教已丧失审判权,《史记》也不过是一家之言。
阅读起来,最大的感受是“拧巴”,作者历史考证研究的水准足够精当,但作者在本文中最后的落脚点却总是显得“浅显”——“真实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君王的神性、政治性与个人性”……要么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要么就只是满足于“《汉书》写了什么”、“我们能从中读出什么”的讲训,对于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汉书》为什么要这么写?”作者似乎毫无兴趣。再加上,本书没有一个较为明晰的写作主旨,各章节之间也没有相互的联系,各个章节内部的论述,又因为作者考证的习惯,导致整体的叙述思路并不流畅。因此,单单从“讲义”这个方面考虑,我认为无疑是比较失败的。
引用繁杂无度,结论轻浮草率,有些地方甚至有点油滑猥琐。
历时三年,放弃两次,读来昏昏欲睡,今岁偶然打开,渐至佳境。读书如遇人,机缘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