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敦煌的封面

敦煌

生活月刊

出版时间

2020-10-01

ISBN

9787549569588

评分

★★★★★

标签

旅行

书籍介绍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

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摄影师实地拍摄的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目录
◎ 目录
序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前言:一生的归宿
卷一 边城风云
一五六窟╳常书鸿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敬意,给古人,给大漠,给守护人
“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毁损,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樊锦诗)——敦煌是留不住的,选择留下来的每一个敦煌人都是可敬的。这本书美则美矣,但内容很肤浅,写法很匠气。明明是不同的人物故事,却越读越有重复之感。
未来的书就要做成这个样子,印刷非常精美,开本很大、很厚重。本书是从敦煌人的角度来介绍敦煌,可以说是敦煌书籍中另辟蹊径之作。建议还是对敦煌有一定了解的人再来阅读此书会更有感触。不禁想起去年丝绸之路的朝圣之旅,在荒凉的大漠有这么一座艺术宝库默默地在等待人们的到访。至于甘心留守的人,心有责任有理想,但最重要的还是热爱。正如现任王旭东院长所说的,所谓敦煌精神。首先是热爱,然后是坚守,最后才是奉献。
沙弥讲经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
第一篇常书鸿的故事直接把我读哭了,继续读下去却发现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相似,恶劣的环境、家庭矛盾、创造的矛盾、前途的矛盾······心中不免有些嘀咕,觉得这样重复阅读内核差不多的事迹是在浪费时间。直至全部读完才意识到这样的重复或许是最大的悲剧,一群人与敦煌相遇,在敦煌这个漩涡里粉身碎骨。无论时间如何在变,那些守护敦煌的人们的命运是不变的,后来者面对苦涩的未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很伟大的事情。单从写作上看,有时候写得太轻了,要再厚重一些才配得上这些人儿,此外,用一篇的篇幅写两个人看得我很混乱。
在逛书店时 在很里面的位置才看到的一本 图文并茂 一小篇一小篇地 主要是讲人 并没有说一些关于壁画和雕塑的硬知识 所以非常轻松好读 看序时就特别感动 想到之前看国际宝藏讲敦煌莫高窟那段 非常适合当入门和背景了解来看的一本 读着开心又感动
什么是敦煌精神: 第一个是艰苦奋斗。十几年前、二十年前,以常书鸿、段文杰为首的老前辈来的时候,莫高窟一片破败,一无所有,其艰难更是可想而知。他们没有被吓退,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长期坚持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工作。第二个是无私奉献。他们都是大学毕业,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一些人找不到对象,一些人两地分居,他们的孩子无一获得正常的教育,他们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生活有诸多不便,但他们亳无怨言,仍然坚持为敦煌事业尽心竭力。第三个是执着的信念和追求。我想说的是,这些前辈并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无所作为,而是凭着对敦煌的深爱,抱着一定要把煌事业搞上去的执着追求,总是以坚韧的毅力,开拓进取,不断把事业往前推进。
所以热爱才是一切坚持的源动力
是人物志,视角比较单一。与预期不符,但还是看得心潮澎湃
也许有一天他会消失,但他一直留存于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