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罪孽的报应的封面

罪孽的报应

[荷] 伊恩·布鲁玛

出版时间

2015-08-31

ISBN

9787549570454

评分

★★★★★

标签

政治

书籍介绍

德国有心结,一提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猛增。

君特·格拉斯说,“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永远分裂。”

倘若说人类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对”的话,那么德国人总体而言可谓应对自如。战后德国人曾经“无力哀悼”,然而如今,对国家罪行的内疚转化成一种美德,对比某些国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为一种优越感的标志。

日本缺心眼,正如麦克阿瑟所说,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个十二岁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这么说:“日本近代史上没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广岛和长崎原爆造成的冲击,日本人在谈论战争罪时,感到有资格反戈一击,指责“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员会把教科书里有碍爱国自豪的史实一概阉割干净。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目录
导读 国家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徐贲
前言
序:敌人们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反对西方之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布鲁玛对德国与日本均有较为深切的了解,且在日本居住多时,由他写就此书,确是颇有看头。写德国的部分,未见深入,多为已见过的材料。而写日本的部分,则是相当精彩,对于了解日本这个民族,也有裨益。日本二战之祸,并非只是罪在军人甚或天皇,文化及人民亦无法逃脱干系。
书中关于家永三郎和吉见义明的描写非常有意思,对于家永三郎先生的半世纪控告路也是倾注了作者情感, 而且反正我没看出来作者倾向于一种日本人人有罪论。否则他不会重笔墨描写日本左派知识分子在南京的忏悔。 但作者也写实的描写了一种总体只是反战败的氛围——比如东史郎的《东史郎日记》只是因为东乡如实回忆自己就要受到右翼分子及右翼民众的唾骂。 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这方面作者的探讨略有不足(大概是我看了高桥哲哉《战后责任论》等等之故?) 有机会详细了解一下家永三郎先生,据说还是一个日本学界很重大的历史学家。
日本悔罪不彻底的原因:政治不成熟 1.战后的日本,没能彻底追讨政府的战争责任; 2.战后的日本,没有清算幻想出来的大东亚情结; 3.战后日本社会的受害者身份,是错位的、混淆不清的,国家的历史教育也不充分。
书中关于无法哀悼、历史、认同记忆和神话制造的阐述或许略有艰深,但书里那种柏林与东京、帕绍与花岗、广岛与德累斯顿之间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呼应与关照写得很见功力,从发生了什么到怎样发生是事实到阐释的转变,后者或许对中国更见深重的病症助益更大。
看的第二本伊恩·布鲁玛,太多复杂处需要长考,而过程中长存的一个念头是:如果在不远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突然间就成了第三帝国公民或大日本帝国臣民,你我会如何生活?逻辑能自洽吗?会意识到有赎罪的那天吗?那天之后又该如何生活?曾经的历史题目,如今可能变成未来的题目。
对战争的“反思”真是永不休止的话题,“罪孽的报应”在一场接一场的战争中轮番讨论而已。
对待历史各个民族看似不同的态度,但隐瞒坏的宣传好的却是一脉相承的。再批判过去的错误,也依然阻止不了有后继者。
补。几年前在飞机上一口气读完,很有启发性。生动,好读,深刻,一针见血。
试着总结:1. 德国对屠犹(奥斯维辛)充满负罪感,愿意承认罪孽,放下思想包袱,他们是侵略者心理。2. 日本则希望保持沉默,也希望别人保持沉默,战败和战后被占领是个丢面子的事情,甚至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身份认识(广岛核爆)。以上是民族性的区别,此外还有战后麦克阿瑟将军占领日本期间,对天皇的无罪论的判定和战争期间技术官僚(小泉外公)的复出,这是政体原因。民族性和政体性导致了在二战认错和赔偿方面,以及受害国对两个国家态度方面的不一致。但东德政体政体方面讲的不多,扣一星。
读日本相关的时候要做心理准备,不然太难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