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爪牙的封面

爪牙

[美]白德瑞(Bradly W. Reed)

出版时间

2021-07-01

ISBN

9787549576258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描绘地方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颠覆人们对吏役的刻板印象,从“爪牙”透视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

【图书简介】

书吏和差役,帝国之“爪牙”,基层社会运行和帝国统治不可或缺之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刻画了清代巴县衙门的差役和书吏们生动形象。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者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其活动是如何可能影响到清代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

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对我们深入理解官僚制、国家与社会之关系、话语分析等社会科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皆富有学术启发性。

【图书亮点】

1.“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3号图书;

2.徐忠明、赵世瑜、邱澎生、张泰苏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3.深挖历史细节,还原真实图景。本书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脉络清晰,论点集中,在零碎散乱、复杂繁多的档案中,尽可能还原历史细节,合理地描绘出一幅清代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

4.学术价值较高,学术启发性强。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他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

5.译文反复打磨,力求“信、达、雅”。译者忠于英文原著,将西方一些特有的学术表述做了本土化处理,契合清朝的时代语境,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流畅,为中国法史学作品如何与西方演变做更有效的比较和对比,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6.本书装帧契合本书内容,融合了《点石斋画报》及渝城图—巴蜀衙门局部等元素。书中还从已影印出版的巴县档案选编、官箴书、清末的《点石斋画报》等史料中选取了若干张档案原件照片、书页和图画,并将其作为中译本封面设计的素材与书内的插图,与本书内容相互映照。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学术著作,皆漫画式地将衙门吏役普遍描述为贪腐成性、一心只为追求自身私利之辈,认为这些“为官之爪牙”的小人物在侵蚀着帝国统治的根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展示了与上述刻板形象大为不同的另一幅历史图景。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创制出了并奉行着一些非常精细的惯例、规矩与程序,但这些事实上发挥着行政法律制度之功用的惯例、规则与程序,却不被清代的正式法律所承认,其中一些做法甚至历来被朝廷视为非法并下令禁止。不过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惯例、规矩与程序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在弥补着由于缺乏正式规则所造成的空隙。

本书超越那些将衙门吏役简单视为反面人物的刻板印象描述,它不仅在瞿同祖等前辈们所做的先行研究之基础上做出了创新性的学术推进,而且揭示了迥异于马克斯•韦伯所描画的现代西方理性化官僚行政的另一种行政行为模式。

【名家推荐】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以巴县档案为基本史料,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此书的一个耀眼亮点,是以“惯例”为分析工具,考察巴县衙门书吏和差役的人员构成,评估他们的人数与行为,推翻了以往那些印象式的夸张描述。特别是,基于廉洁奉公的高调职业伦理及维护这一伦理准则的律例规定,书吏和差役的定额薪资极低甚至一度被克扣殆尽,办公经费更是严重短缺,从而产生了名目繁多的规费。在清人看来,如果“规费”之外一钱不要,那么就不能算腐败。此书作者认为,吏役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腐败。律例对吏役的规制极为粗略,其所留下的空白,往往由“惯例”来填补。关于书吏和差役的利益分配、内部晋升诸问题,便是由惯例和合约来调整的。这一亮点的启示意义在于,若要理解清代中国的官场运作与民间秩序,则必须关注惯例。此书对吏役之“家族、朋党和派系”的分析,对“权力网络”概念的运用,亦有学术启发意义。

——徐忠明(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虽然中国学者自瞿同祖、缪全吉诸先生以来对明清时期的胥吏有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但《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利用清代中晚期巴县档案为主要材料所做相同主题的研究,将这一群体置于具体的地方情境和日常行政运作的实况之中,使我们对其的认识更为深入。随着近年来清代县级档案的整理出版和各地大量地方文书的搜集与利用,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将会更为丰满、多样和细致。因此,此书无论在具体分析还是在理论讨论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国家设官,以为民也。故凡官与民亲则治,与胥隶亲则否”(光绪《澎湖厅志稿》卷3“职官”),清官与好官必定要“严打”胥吏吗?针对这类指责书吏与差役的传统中国主流政治论述,《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运用详实的巴县档案,矫正了我们习见常闻的惯性思维,并就胥吏如何作为清代政治系统有效运作的重要“非正式制度”,借助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历史社会学理论视野,进行了极有学术意义的对话与发展。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自其出版以来,一直广为学界称誉。该书着眼于清代地方治理的制度结构与社会生态,生动且精准地描述了政府强权与社群自治的互动、交融乃至相互依赖,兼具实证厚度与理论深度。此外,在对县级档案的运用上,该书也是先驱者之一,引领了重大的方法论变革。如今它的中译版面世,对于国内学者来说,是又一次了解、剖析、学习“他山之石”的良机。

——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图书简介】

目录
第一章 非法的“官僚”们
第一节 学界以往的研究
第二节 19世纪的巴县
第二章 书吏
第一节 内部组织情况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有些地方挺有启发意义
目的是要打破以往对于基层吏役腐败形象的认知,爬梳了大量材料,列举、统计、描述了大量细节。这种写法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典型”的“西方”或者说“现代学术训练”的成果:与学术史(而非实践)进行对话并从寻求突破,以“反对既有认识和结论”的方式来突破,最后提出的问题、质疑、结论(如果有的话,很多时候其实没有结论,结论就是问题)至少给我感觉,他们写的不像(我看到并生活在其中)的中国历史——这套丛书的总序非常有意思,强调从实践而非理论出发认识社会。可行文这些学术术语、长长的句子、理论词汇….难道不正是理论的自娱自乐?——书写得挺好。以上是我自己最近读书的一些想法,也是对自己的吐槽。我觉得,学术无论用什么标签和主张,结果都变成了自娱自乐。
1,“非法的正当性”illicit legitimacy,“这些人应当被同时看作既是国家的代理人,又是一个扎根于当地社区的专业群体,并且还是一群将其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以寻求改善自身处境的个体”(页404);2,“话语形构”discursive formation,必须认真对待各种规范性价值观和正统思想在日常实践领域中的作用,注意不同主体对正统话语资源的策略性利用;3,什么是腐败?“与其追求对腐败下一个精确的分析性定义,还不如意识到正当行为与腐败行为之间的边界常常有着极强的渗透性,并且属于地方惯例而非官方法令的问题”(页419)
4.5星。利用巴县档案,对清代县衙中的差役、书吏群体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吏役在基层治理中“非法的正当性”。从方法论上说,这相当于是以“田野”的个案研究,来与以往的理论对话,实际上带有强烈的历史社会学旨趣,但有意无意中,也将巴县视为清代县衙运作的缩影,而相对淡化了其特殊性。此外,作者的视角注重理解、解释其实际运作,可以说深具“理解之同情”,却也因此而较少予以批判,这就需要解释这一治理机制在现代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和延续性。译本上佳。
非常史学得扎实研究,在主题提炼上相对比较凌乱薄弱,在主线把握上面面俱到但又没有深入。财政线索和央地权力关系作为宏观主轴,书吏和衙役与百姓、县官和士绅的互动可以作为微观层次突显利益交织和非正式制度的正当性。全书主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伪善的道德帝国。
翻译的真挺垃圾的而且对于稍微聪明点的国人来说都没什么新意
虽然他写到的东西和我们日常了解的基层真实基本一致,但一个外国人能做到如此是的研究也非常不容易。我们的历史学界是不是应该汗颜?
历史这个东西 也有前台和后台 前台无非王侯将相定性定论 但是很多时候藏在后台那些琐碎的细节才是真相
国际汉学近年来译书殊多,然佳者少,大抵用西讲中,隔靴搔痒,於时下大陸借益实少,此书亦如是,借用西方方法论对中国文本进行分析,草作一文,称之为汉学,吾未见其明。
地方史,有点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