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血缘的历史的封面

血缘的历史

吕澎

出版时间

2016-03-31

ISBN

9787549577774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画家张晓刚毋庸置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热爱艺术的人们早就将他的作品视为艺术的珍品并予以收藏。张晓刚生长在文革年代,其昔日的生活状态和艺术追求,与所处时代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等息息相关。本书不仅展示了张晓刚这位著名艺术家伴随中国现当代社会成长的艺术历程及其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至1996年),还阐述了他思想(作品)的形成发展过程,艺术精神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他受所处时代的影响,使一般的非专业读者也能领会其作品背后思想及灵感的火花。全书史料翔实,语颇隽永,文采流溢,是一部当代杰出艺术家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传记,特别是在那种物资贫乏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艺术家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炙热地爱着艺术。

吕 澎,1956 年出生于重庆,著名评论家、策展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欧洲现代绘画美学》、《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艺术人的启示录》、《20 世纪艺术文化》(与易丹合著)、《现代艺术与文化批判》、《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艺术操作》、《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20 世纪中国艺术史》、《艺术史中的艺术家》、《美术的故事》、《1979 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与易丹合著)、《20 世纪中国美术编年史:1900-2010》(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年版)、《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与孔令伟合编)等。主要译作:《塞尚、凡 高、高更书信选》、《论艺术的精神》(康定斯基)、《风景进入艺术》(肯尼斯·克拉克)等。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血缘”与历史 1958—1981
出生的日子
家庭
老师林聆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于信件的裁剪,同一内容反复地引用,读着不舒服,不免感到啰嗦。
这是学术研究不是人物传记
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史;当代中国艺术的成就的一个侧面。最有趣的是我好想找个展览去看。记得在Napa的hess酒庄看见过一副中国画家的画。感觉还挺震撼的。一个画家的成就,向来是一群人、一个时代的故事。希望每个人都有脱茧成蝶的一刻。
以前会因为他们的画作受到西方的极大追捧,觉得他们不过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消费那个年代。真正了解了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后,那些一笔一笔细微的描绘,不过是他们将那个时代留在身心上的烙印再次拓印在画布上。创作的过程是一场回忆,或许是伴着绞痛的回忆,又或者是抹平伤口的自愈时间。感谢记录,使那个时代不被忘记,不能忘记。
讨厌这种腔调
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曾经有幸亲眼见过张晓刚老师的作品,当时被他画面中湿润的、烟雾般朦胧的灰色所打动;后面了解到他的作品在中国拍卖史上创下的奇迹。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传奇”张晓刚老师祛魅。该书不仅展现了他的成长经历与创作演变历程,还展现了中国一代艺术家的成长创作境遇,与他们的精神状况。张晓刚老师的创作,既反映了个人与时代、历史与当下、血缘与家庭,还探讨了人的存在与冲突,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他的创作历程值得我们学习——艺术与哲学的两面一体,追寻探索的人的存在与处境。人们都爱猎奇消费痛苦,但纯粹的痛苦只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张晓刚老师那一代的人是如何从痛苦中存活并反思创作的,值得我们深思。
期待吕教授写96年之后的张晓刚
一次去顺德的和美术馆看展,门口很大一幅显眼的张晓刚的画,第一眼变能让你想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这是艺术家张晓刚的成长史,是个人记录也是那个时代的记录,感慨他有才华而且幸运。
可以了解特定年代的大环境,想必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都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