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枢纽的封面

枢纽

施展

出版时间

2018-01-01

ISBN

9787549586080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这本书能带你看懂:

中国历史演进的逻辑;

中国奇迹持续的原因;

以及,该如何认知我们的世界角色。

在这个关键节点,每个人都在思考未来。

我们在思考未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对目标的设定。

而如何设定目标,取决于你怎么理解自己、理解中国、理解世界。

每个人,都 该思考——

在起伏的浪潮中,一个人怎么认知环境?

过去40年,中国为什么能迅速崛起?

中国式奇迹能否持续?

未来,世界会有怎样的格局?

在大环境下,你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

▼作者说

《枢纽:3000年的中国》一书,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何谓中国”。

现在市面上类似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施展的这本书与之相比,有着一些非常重要的特色。

施展找到了一个核心线索,就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串联了起来,给出了统一的解释框架。用这个线索,施展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在这个背景下获得了全新的意义,更解释了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特位置。

该书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新清史学派的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定位为一个体系史。

该书进一步阐释,在中国与西方的遭遇过程当中,中国历史的一些内在动能被激活出来,它表现为一个宏大的革命史的过程,并使得中国的转型呈现为一个现代的建国历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其对于世界秩序的深刻塑造,也获得了全新模式的深入讨论,并对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建设性的探讨。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完全超越了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了地理、历史、哲学、思想、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名家推荐

《枢纽:3000年的中国》

施展 | 著

刘吉 | 作序

许纪霖 刘苏里 徐小平 | 重磅推荐

气象壮阔的论述格局…这是这一代青年人在大时代进行大构想的一个可贵的尝试。

——刘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原主任)

作者以汤因比式的历史哲学视野,考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互动中的中国大历史。如此之大手笔、大气象、大格局,为当今中国学界所罕见。在碎片化研究的时代,本书不啻为令人精神一振的难得力作。

——许纪霖(著名历史学者)

到了中国人书写中国历史哲学的时候了。从酝酿到落生,这部作品花去作者八年时间。而作为见证人,我们跟着他的激情和沉思,从4万字到50万字,一路读来。作者力图对我们这个人群遭遇的苦难,给出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解释。施展迈出的这一步,是零到一的创造。它将结束这个巨大人群如此长时段、对自我认知和定位的焦虑和迷茫,也将引起激荡,诱发更广泛、深刻地对这个人群未来命运和担其所当的思考。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

第一次听施展讲述他的研究,就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让我看到了理解中国问题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也解释了很多令我困惑的问题。中国到底从哪里来,中国未来可能会向何处去?这是我想了很久的问题,相信许多人也在思考。施展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答案。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

目录
绪论
壹 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一、作为中华民族之信仰的历史2
二、历史的精神现象学过程6
三、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1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18年书单的第一本书,重新拾起阅读习惯从这本枢纽开始,相信老罗的推荐!
我打算半年之后,冷下来了再读,先关注这种现象。为什么写的长篇评论被屏蔽了?推广贴反而没事?
超大规模体的理论让我印象深刻,豁然开朗,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阅读是一件拯救命运的决定!
真恶心
这要是一个自媒体人或者非史学出身的人写的,还能勉强给3🌟。作为一部通史性质的书,还列了一长串参考书目,东拼西凑观点、理论,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完全不及格。以清代部分为例,写到帝国治理技艺时,一个注释没有,写到西域政治世界时,方才有几个注释,则可猜想作者没有注释的内容是怎么写出来的。
自成一派的逻辑,见仁见智吧…
先知的人设,板起面孔的字眼,虚构的叙事风格,许知远的词汇,空泛的抒情和忧虑……怎么拧巴好呢?
堆砌文字而已
在如此“短”的篇幅里叙述中国史乃至世界史并自证结论,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1-4章的上篇,当作中国史的科普读起来还比较顺利,不同山川地理下人们生存的特性;不同朝代皇权与其威胁者的博弈。 5-8章的下篇,世界史比较多,作为非专业人士读起来有点难理顺。
最后40页无论如何也看不进去了。作者试图用思想状态来解释历史运行的轨迹,我觉得太片面,太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