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巨浪下的小学的封面

巨浪下的小学

[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出版时间

2019-10-01

ISBN

9787549629497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 社科·纪实类 第一名

☆ 百道好书榜年榜·新知类 Top1

☆ 入选 界面文化编辑部年度书单 《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 《新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季风书园年度书单 《晶报·深港书评》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 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巨浪下的小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

☆ 这是一次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也是一个撕开日本社会精致表象的心碎故事。

☆ 6年追踪调查3·11地震: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GQ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 亚马逊 |《卫报》|《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 被誉为“灾难新闻写作未来的经典” | Amazon评分4.4/5 | Goodreads评分4.3/5

☆ 与《聊天记录》《一切皆有可能》角逐,因“新闻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获福里奥文学奖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灾难。

这场大地震致使1.8万人遇难,只有75个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仍不幸身亡,但其中竟有74个孩子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为什么在全境其他学校都获救的情况下,只有这个学校没有幸免于难?悲剧本可以避免,但仅因微不足道的疏漏,84名师生葬身于巨浪之下,严密的系统和秩序成为吞噬生命的怪兽。

英国记者帕里花费6年追踪调查,还原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井然表象下暗藏的致命缺陷——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纽约时报》

长期担任伦敦时报驻东京记者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广受尊敬,他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并且明智地选择退后一步,思考故事的本质。——《纽约书评》

很难想象有人能以如此洞察力讲述这一巨大悲痛及其骇人的经过。这本书将与约翰·赫西的《广岛》一同成为灾难新闻写作的经典。——《卫报》

在一张由细节编织的精密之网中,劳埃德·帕里将灾难的分析解剖与小说家的灵巧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本书记录下了大自然不可估量之力与我们可悲的缺陷。——《日本时报》

一本纯粹、心碎的真与美之书。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我宁愿少写四部小说。——吉姆·克雷斯,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目录
序言:固态蒸汽
第一部分:巨浪下的学校
我出门了,等会儿回来
孩子在哪儿?
地狱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虚构文学,感觉更偏向“文学”,文笔冷静克制,信息量则略为不足。全书矛头直指日本式集体主义对追责所造成的阻碍:本应承担责任者态度暧昧、法律很少直接介入,而悲愤的家属追责的努力反而引起社会撕裂。不过作者虽然知日,但其批判却忽视了一点:日本传统社会正因此而展现出强大韧性,因它依靠非正式制度自发运作,而看起来掩护责任人的规则也意味着非正式社会制裁能比法律更有效地约束人们不越轨。有时灾难之所以难以避免,是因为那些造成问题的弱点,也正是一直带来成功的那些强项。
这本书写的人如何面对灾难,日本在精致整齐的表象下,究竟是怎样一个社会。关于311,关于地震和海啸,可写的似乎很多,作为泰晤士报常驻日本的记者,帕里单单挑选了大川小学这个当时不为人注意的事件。看完全书,我确信帕里是真的了解日本,他用大川小学这个故事,在把日本人谦恭有礼的表象撕开了一个口子。311已经过去八年,渐渐跟911、512一样,变成抽象的数字。这本书把抽象的变得具体,给空洞的名词填充了内容,也给了旁观者正视灾难的机会。
不仅仅是关于灾难,更多的是关于日本这个民族的困境,内容很深,不亚于《菊与刀》
看完这本书才意识到,即使在日本住过,也并没有真正关心过这场灾难,精致且秩序井然的日本表像能掩盖一切。新闻报道里冲击力极强的航拍画面,让“摧毁”这个概念在旁观者眼里过于笼统,只有当作者切入海啸受害的每一个人,细节还原最残酷的真实,揭开了大川小学生死存亡那一刻的疑团。无法忘记那位想要从废墟中寻找女儿而去考了挖掘机证书的妈妈,尽管太沉重但实在太值得一看~
集体主义是自私自利的另一张温床,合群和隐忍的副产品是无可奈何的顺从,大川小学中明白正确路线的人也只能黯然走向本可以避免的结局。还有日本乡村中的父权压制和强制性要求的坚忍,剥夺了人的正常情感,营造出一种怪异的和谐。
该如何形容呢,无声的,沉默的痛苦
正的一面是学到了日本的自然灾害的程度,学会了一定要听广播里说的,在很短很短的时间里努力逃生吧。但是作为一本纪实确实不太足够,司法过程可能因为不是内行没怎么写,家长们的诉求也不是很清楚,哲学式的启发也不太够劲。而且确实感觉非常局外人。
外国人写日本的灾后文学,字里行间都是对日本名族过度压抑忍耐性格的不理解。灾难级天灾过后最该关心的是受难的普通人,而不是救灾又多么的顺利,捐款有多少。整体写的有点杂乱,记录的人物也不多。一集纪录片的体量。
苦苦哀求上山避难、苦苦哀求去接孩子回家的是没有话语权的全职妈妈和家庭主妇,对大自然不以为然、坚持认为留在空旷的操场就能避开灾害的是些傲慢的退休男性,而遭受苦难失去生命的,却是为傲慢买单的无助孩童。 一个岛国,编写学校应急手册时,没有考虑到海啸的可能性,没有进行海啸疏散演习。海啸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事不关己的道歉和没有人承担过失责任。 “认识宇宙的真理和人类的渺小是一回事,问题是如何在做到这点的同时,又不屈从于消极接受的文化。”
阅读战线拉的长,贯穿了一整个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