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张医生与王医生的封面

张医生与王医生

伊险峰

出版时间

2021-11-01

ISBN

9787549636556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李海鹏作序,陈嘉映 梁文道 罗新 严飞 班宇诚挚推荐

————

☆《好奇心日报》《小鸟文学》创始人,知名媒体人伊险峰、杨樱首度出书

☆ 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照见中国社会三十年沧桑巨变

☆ 一个昨日世界,但你并不陌生:两个家庭、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近距离观察普通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探寻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社会根源

——“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荒芜了?”

☆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历史学家 罗新

☆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

——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了普通人的命运?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我们也将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一部社会学视野里的故事,于是,两个人、一座城、一个时代难以分割地连在一起。在汉语写作中应该是首创。

——哲学家 陈嘉映

我们究竟能在两位“成功”的东北医生身上看见什么呢?相较于影视和文字当中常见的下岗工人,他们好像完全没法代表我们想象中的东北。但令人意外,这本视野宏阔、细节饱满的著作,却不止让我们看清了东北,更看到了工业文化的内核;甚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个体生命在时代结构当中的局限与抉择。所以不嫌夸张地说,这不单是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更是几代中国人的故事。

——作家 梁文道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围绕两个医生的个体人生,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沈阳。

——历史学家 罗新

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很火,和东北失落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关注。不论是东北式的喜剧幽默,还是旧工业社会里留下的人文沉淀,好像变成了一座“富矿”,供人们挖掘和书写。本书围绕着过去四十年中沈阳的重大历史事件、工人阶级文化等,呈现了一部丰富的民间社会史。作者不仅有着深厚的讲故事能力,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站在了社会学的角度去近距离观察普通家庭和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

——社会学家 严飞

两位作者令人想起工厂车间里的调度员,制定计划,并线输出,反复确认着书写的节拍,如大雨过后倒灌的水渠,从深处返流,漫经地面,为历史与现实空间重新造影。那些不规则的图景,旁逸斜出的暗渍,列车碾过的印痕,抑或我们凝视、打捞与捕捉的动作,共同构成了一批半成品、一代人与一座城市的命运轮廓。

——作家 班宇

在书中,罗伯特·E.帕克的一条理论显得尤为刺目: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两位医生的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在事实上始终紧紧围绕这句话,在这场奋斗中调动的能量、毅力、耐心、机谋是如此之多,堪比战争所需,然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而已。

——作家、媒体人李海鹏

目录
序言 “社会”与沈阳人的精神世界 李海鹏
第一部分 20 世纪
第一章 我们的主角
第二章 走进奉天
第三章 张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虚构门槛低但是要写好很难,尤其在我们这里,写出来就已经过时了,还不如李海鹏老师开篇的序,至少能给人一种“黑镜”式的当头棒喝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当下如果不能以一段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和一场同学聚会、家庭聚会、红白宴席里的牙尖人生有什么区别?拥挤且雷同,我的眼睛还赶着去看数不尽的网红美女、搞笑段子、精致消费、奇葩整活、野史逸闻、趣味科普呢。
故事的主角张医生和王医生像是小镇做题家的幸运儿,带着家族的期待实现了阶层的跃迁。作为一个切片,再合适不过了。 整个故事都让我心有戚戚焉。我也是个 nerd 从小以为社会点就是勾心斗角,变成他们不纯粹了。上学时侯是个好学生,小镇做题家算不上,但是有种 nerd 气。张慧娟的故事更让我触动,上了个省实验,同学都上了好大学,自己一个天津民航。后来同学出国,自己不甘落后,也出国,结果在加拿大打工,还不一定比得上国内。
我虽不是什么“奖学金男孩”,但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一直读到硕士的工科学生来讲,读的过程中产生了深深地共鸣。书中描写工人阶级固有的思考和认知方式与我十分相似,后来思考了一下原因,大概是书中所写两位医生七八十年代的工人阶级生活,与我的小时候,即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河北农村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也可能是工农不分家)。老实本分,一劳本神,对专业技术性工种的崇拜以及对“靠耍嘴皮子为生”的人的厌恶都与书中两位医生的价值观如出一辙。“社会”一直是我的软肋,不够社会,书呆子也是老家的朋友和长辈经常为我贴上的标签。至今我还是无法摆脱在成为“他们”还是继续做“我们”之间的挣扎,但至少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挣扎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本身很重要。
老倒子文学。生搬硬套各种社会学中层理论,在整体上却极其缺乏历史与社会理论的厚度,还在用狗屁“转型”“阶级跃迁”之类的庸俗话语,更对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母题和共产主义文明毫无敏感性。要想看社会主义城市文学,请看苏联的《茹尔宾一家》。想看后社会主义文学,请看白俄罗斯的《二手时间》。想看叙事与理论完美融合的社会学著作,请看应星的《大河移民》。想看比一般民族志更具理论深度的现实主义文学,请看阿来的《瞻对》,那才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伊险峰当然不懂什么是社会主义,对区域社会史的理解也十分浅薄。这种视角狭隘,被新自由主义洗脑的庸俗作品,就是自我东方主义凝视的典型代表。
除了大段大段的引用之外,其余部分还是很不错的。另,好奇星日报之后的小鸟文学质量还挺高的。
虽然本人生于90年代的南方平困农村,对来自东北70年代的两位医生还是会有很多共鸣,但更多的还是羡慕,羡慕70年代人生在了好时候,现在正享受着好时代,坐享跨世纪般的幸福70年代最有发言权,别人的成功人生。。。 本书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我还是对医生的工作日常更感兴趣,每次去医院都像是去论文答辩,每次看医生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又漏说什么关键信息,什么症状没表达清楚,是不是又做了没必要的检查。。。所以,渴望通过专业医生工作的真实分享或者建议给普通人填充点看病常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永远是个社会难题。
喜马拉雅听书,我妈是东北人,不过早年离家,也很少带我回去,对她的老家并无太深了映象。后来结婚,老公是东北人,新婚那会经常陪他回老家,和家里亲戚聊天,对母亲的老家也有了些认识。读这本书可以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读。
李海鹏的序言极好,沈阳人的精神世界“映照出的是历史的伤害,以及‘社会’这条龙带来的恐惧的影子”把后面的议题说透了,反而让正文显得冗长累赘。两位医生的个人史和家族史部分完全可以分两卷,再把番外和伊险峰的社会学解读单拎出来。都塞一本书里,嫌不够看
非常感谢和钦佩两位作者,采访素材之精细和丰富,读得过程中让我不断感叹;两位的关联阅读范围如此之广,也是让本书跳脱个人传记之外,具备更宏大社会性叙事的理论基础。有趣、有序、有深度。不足之处,后半程渐渐带入更多作者的个人观点,让客观性有了瑕疵。
可以说是终于读完了,并不是那种酣畅淋漓想一口气读完的书,读读放放拖了2个星期才读完。读完《隐谷路》后,发现这种纪实类文学很有意思,但这本《张医生与王医生》还是相距有些远。原本是想读两个医生的故事,中间穿插了太多关于东北落后、工人阶级、社会人等观点陈述,不是不想看对于社会阶层的深度思考。只是感觉从头写到尾,反反复复,叙述的都是一样的观点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