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在底层的生活的封面

我在底层的生活

[美]芭芭拉·艾伦瑞克

出版时间

2014-08-01

ISBN

9787550211551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一部读来辛酸又有趣的“卧底”纪实作品

一部探讨“穷忙族”生存困境的经典著作

“越贫穷越工作”的口号 VS “越工作越贫穷”的现实

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是否已经沦为一句谎言?

这不仅是美国底层民众的故事 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

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榜长达12年 全球已有英、法、日等14个语言版本

[ 内容简介 ]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最低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 推荐 ]

难能可贵的是,艾伦瑞克既揭示出“社会事实”,又写得好看,或许,在研究者看来是学术著作,而在普通读者看来是有趣的故事。无论如何,她让我们明白,社会成员之间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郭于华,清华大学教授

芭芭拉·艾伦瑞克以亲身的经历与第一手的丰富素材,揭露了美国严重的阶级分化,底层老百姓为了生计和一瓦栖身,游走于商业资本和地产资本之间,为生存和尊严,每一天都进行着充满苦与乐的抗争。

——潘毅 ,《中国女工》作者

通过艾伦瑞克的作品,让我们愈加理解了“贫困”的含义。所谓“贫困”,不仅仅指物质,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创造出大量“精神贫困”的社会,是一个衰弱的社会。不管军力有多么强大,不管GDP有多么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将无法“再生产”有人性、有尊严的人,也将不会“可持续发展”。

——廉思,“蚁族”研究第一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目录
前 言
致 谢
序 章 准备开工
第一章 在佛罗里达州当服务员
第二章 在缅因州擦擦抹抹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穷人为什么穷?真不能简单贴上蠢、懒的标签。作者亲身卧底调查+真实数据,响亮的给懒于思考且冷漠的中上阶层人一耳光。太沉重了,即使写的是二十年前的美国,这样的社会悲剧依然在第三世界国家存在着。作者就给了碗黑鸡汤:“没人告诉你,就算努力工作,还是会发现自己仍深陷贫穷和负债中”
作者以近六十之龄进行这种实验,令人钦佩。“即使非常努力地工作,一个身体健康的单身人士,几乎无法靠眉间流下的汗水养活自己”的故事,可能正发生在我们每天遇到的人身上。而且我怀疑,如果作者是现在在中国某些大城市来做卧底,她可能根本找不到工作。
不失为一本真诚的书,作者身为中上层的身份能让她跳出来看,并且出版引发更多人关注,但她又不是社会学家,只能就观察到的做简单评论。就真正的美国底层生活,正是因为她在“底层”又不在“底层”,以至于她千方百计规避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不科学。所以,还是看凤姐微博吧
我明明深知这条鸿沟无法跨越,却依然抑住内心的挣扎享受这粗糙以及野蛮的生活。 (内容枯燥,语言啰嗦,弃
看来何伟真是个异数,能把叙事和深度完美结合。芭芭拉虽然也是资深媒体人,而且以高龄做体验底层生活这么酷的事,但全书深度欠奉,故事的密度略嫌紧凑。当然可以理解成,留给读者广泛的思考空间。
流水账
有什么办法,这个社会是需要贫穷的,不然你想吃个小笼包都没地买去……
摘录: 正如刘易斯在《纽约时报》上写的那样,很多雇主宁愿提供各种各样的东西——免费就餐,交通津贴,物品打折,但就是不提高工资。这样做的原因,用一位雇主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东西在市场发生变化不再需要时,比起增长的工资来更容易砍掉。基于同样的精神,汽车制造商宁愿为客户提供现金折扣却不愿降价;折扣的优点在于它看起来像一份礼物,而且可以没有任何解释就取消它。
她为了省钱住的旅馆,迫使她花了更多的医药费
“当某个人为了一份养不活自已的薪资而工作时(例如她必须挨饿才能让你能吃到更便宜而方便的食物),那么她是为你做了极大的牺牲,她用自己的能力、健康和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给你一份赠礼。社会赞许地称这些人为“贫穷工作者”,实际上他们才是我们社会上的大慈善家。他们忽视自己的孩子,好让其他人的孩子能有人照顾;他们生活在次等的住屋里,好让其他人的住家能闪亮而完美;他们忍受穷困,好让通货膨胀率低,股价可以高涨。成为一名贫穷工作者,就是成为一名匿名捐赠者,一个没有名字的恩人,无名地奉献给自己以外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