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长征的封面

长征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出版时间

2015-03-31

ISBN

9787550248328

评分

★★★★★

标签

近代史

书籍介绍

一本记述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绝境,被迫转移,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脱离险境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1985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这本书中开始了解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一场生存大博弈。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可以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

目录
《长征》成书始末
第一章 月夜启程
第二章“赤匪”崛起
第三章 前夕
第四章 “独立房子”的住客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客观描述,不动声色。长征中的红军远非完美,没有明确的目标,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后期才出现,有的只是坚持和信念、时间加上一些运气。
后世常常站在“决定”的角度看长征,认为其是一个“必须会成功”的事件,但是一旦我们深入其中,就会发现长征的每一步都是“鸡蛋撞石”,怎么活下来完全看主观能动性,因此,不论有什么意识形态之争,长征都称得上是人间史诗。
索尔兹伯里的案头工作相当好,采访了当时他能采访到的一切亲历者,查阅了大量报纸、回忆录、日记等第一手资料,虽然难免还是有讹误错漏,但叙述条理清晰,努力排除各种资料中过于带个人感情和自相矛盾的地方,已经做得很好了,在讲述长征的同时试图去理解太祖也十分有趣,可能所有观点加起来就是真相?
红军从前方部队的屎中寻找谷粒,活下去就代表一切。毛泽东可能从未想过一次大撤退能成为一场伟大的征途,自己也在黑暗中走向权利中心。所有问题辩证去思考,不绝望
需要对长征有了总体认识之后再读。这本书通过史料求证的方式,对那段历史中给予我们许多更深入的人物的形象和细节,从而更对这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壮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长征的纪实作品,不算是严格的史学研究。文中主要以当事人的口述、回忆录等资料为主,生动性、可读性挺强。当然作者也引用了一些档案,史学研究方面的资料,而且对所有的资料都进行了鉴别、分析,拿出较为真实的,展现出来。给读者们提供了可以形成画面感的长征回忆。作者虽然是以时间先后来叙述,但主要是以大的事件为主叙述,中间对相关人物、事件进行介绍,连贯性不是很强。而且对于具体的细节没有深入描述,也可能是以回忆为主叙述的缘故,没必要分析解说。所以,看之前还是需要对长征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可能会更容易读进去。
长征是自由的,而长征过后便不再自由了。
特意找的非我国作者的书,作者力道很足,功力深厚,这么复杂多线的故事表达起来可以说是从容不迫,虽然常常觉得国内宣传用力过猛令人不适,但故事确实是群体英雄史诗,堪称伟大。
在浪潮前期介入,有大树,大树不倒,不被队友坑死,不被对手搞死,自己身体要足够好,运气足够好,最后还会因为只有一个君儿挂掉,看淡点让自己舒服。
十分生动有趣的历史推演书,资料翔实客观,读来仿佛那些人物在我面前走动说话,亲切可感。印象较深的是作者点出了存在于左派内部的激烈乃至血腥的斗争——这一斗争甚至贯穿了长征这一伟大征程的始末;而作者身为外国记者,对一路上风土人情有着极为细腻的描绘,感行程之壮阔,也深切体会到了行路之茫茫多艰,接下来这群战士战斗,乃至终于建国时一直持有的不可思议的勇敢与信心仿佛有了不言自明的答案;作者的写作野心让他不满足于描绘这个单一时空里的人和事,而是在字里行间谈尽了这些人的来路和归程,让人感到一种奇特的怅惘,但无论如何,仅仅面对长征本身而言——“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