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张岪与木心的封面

张岪与木心

陈丹青

出版时间

2019-08-31

ISBN

9787550316867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时常迷失在物质和欲望的追逐中,而忽略了生命的真谛和精神的追求。木心先生的一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对生命、艺术和哲学的探索。通过《张岪与木心》,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人生轨迹,以及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上海出生,曾在农村插队并自学绘画。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82年定居纽约,成为一名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他创作了《西藏组画》等作品,近年致力于并置系列和书籍静物系列。此外,他还出版多部文集,包括《纽约琐记》、《退步集》等,涉猎广泛,包括艺术评论、文学创作等。
推荐理由
《张岪与木心》通过多个章节的叙述,详细描绘了木心先生的一生及其与作者之间的深厚情谊。书中不仅记录了木心先生在艺术、文学上的成就,也展现了他在生活中的独特见解和人生哲学。作者对木心先生的缅怀和敬仰,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理深度。
适合哪些人读
对文学、艺术、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有深刻思考的读者
希望了解木心先生及其作品的读者
以及所有追求精神富足、希望从名人传记中汲取智慧的人士。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采访记者的通病便是自以为想到了不起的问题,其实在当事人看来就是狗屁不通、未经省察的问题
不凡的人总要牺牲,再过多久我也难以安顿消失
仅读两篇,泪淌成溪,这是半途而废的阅读经历中的异数——不因荒谬混乱,而因悲伤难已。事先声明,我对木心没有先入为主的任何情结,《文学回忆录》飘扬图书榜首的辉煌岁月中,因怯厚重浩繁,我未曾拜读。陈丹青老师的绵密敏锐,霎时将我罩于哀恸,久不能释怀,这与逝者身份与成就无关,覆压而下的是人类永远不能逃避的亘古忧伤。老人神思逸散,庸俗到滑稽的仪式掩过生命的痕迹,将其定格为一具清零的肉体,降级为一个胡乱拼凑的物件,和死亡本身相比,程序化的哀悼场景更残酷。陈丹青先生身处其中,疏离在其外,一双艺术的冷眼,旁观着这场拙劣的谢幕,逼问着习以为常与司空见惯,这是智者的凝视。当代作家群体中疲软萎靡的文字终于做了回匕首,锋芒刺骨。如果要为汉语寻个希望的寄托,我只愿提名两位候选人,一为野夫,二为陈丹青。
人生得一知己,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早课:陈丹青《张岪与木心》,追思是可以的,流水式抒情和追悼部分的细节有点过了(更像内部翻阅,尤其配图),再大的伤痛,在不停书写的细节里只会流淌掉,什么都不能过度消费,无论木心的才华和木心逝世的伤痛,不能为一个人去搬一个时代过来,时代会过去,厉害的人自然会留下来。木心应该没有那么多话说,否则应该早就在场,那就是陈丹青说多了。木心给陈丹青改的名好啊,岪,康熙字典,1、山曲岪;2、山胁道。
守护与送别读得心痛流泪。俩人亦师亦友,我想这是最好的友谊的模样之一。
前面两篇回忆木心让人泪目,怪自己认识木心太晚。
很久没读这种语言了
我懂得他的后悔和遗憾 我也经历过
大概是去年的这个时候第一次拿起了这本书,看到木心在垂垂老矣的年纪忽又目睹自己年青时候照片扭头痛哭的时候,我也默默合上了书,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再拿起这本书,已是一年后的这阵子了。而现在再读来,弥漫整本书的,反而远远超出了悲伤的层面。陈丹青为木心所做的一切,为他所讲述的一切,最感动的层面,莫过于一个人帮助了另一个人,完成了他的心愿。而木心和陈丹青彼此作为朋友有过的交往和情义,真是很幸运啊。不过陈丹青开篇直面死亡的那段,还是很难以接受:死既是消失,彻底地消失,彻底到你会不会突然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过。算了,活着的人,又怎么会知道死是什么。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