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情感与制度:魏晋时代的母子关系的封面

情感与制度:魏晋时代的母子关系

郑雅如

出版时间

2021-09-01

ISBN

978755063419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聚焦魏晋时期的母子关系,从东晋于氏据“礼”抗争、上表争子的例子出发,揭露母职经验对女性自身的特殊意义,以及可能引发的对父系制度的根本挑战,勾勒中古女性在一妻多妾的士人家庭中因身份变化扮演的不同角色。于氏最终的失败表明,超逸出父系制度的女性经验,父权社会往往“无心”去理解。母子关系对父系制度的挑战,只是“架构内的修正”。真正的“女性史”立场可以为史学研究开启何种视野?史学研究又能够为现实的生命经验提供何种参照?本书给出了一个充满锐气的答案。 郑雅如,女。中国中古女性史专家,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李贞德女士。现任职于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绪论:从东晋于氏上表谈起
第一节 楔子——于氏的故事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回顾与检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父系制度里的母子关系研究,从母子关系的三个层面讲述了魏晋时期的女性情感与经验,在受到忽视扭曲打压的同时,也有反抗与争取。女性借由母职可以改变命运,但本质还是属于父系体制内的改革,夫权父权高于母权,这是无可置疑的前提,母子关系受父亲关系的制约,一方是公义,一方是私情,二者取其前者,他们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融合,毕竟礼仪不能完全制约人情。比如孝子观点下的为母服丧,就对父系礼制提出了挑战与修正。关于母亲育儿相关很有意思(特别是转胎那个好扯啊…将子之将来的长相学识和品德修养与母亲的胎教差不多划等号,真是可怕的生育文化。不过正因为如此,反过来刺激魏晋人士注重对女儿文学德性的家庭教育,又由儿子由内而外将“位正于内”的母权发散出去,实现了性别权利的某些跨越。这居然是作者的硕士论文,她好厉害!
「父系礼制配合父系家族结构,以父亲为主轴安排家中人伦秩序」,提供了观察孕育我(以及和我相似的很多朋友)的家庭文化习俗来源的窗口。获取文化常识最多的部分在丧服那里(暴露我无知的本质了)。阅读过程伴随一部分愤怒与一部分无力,父系礼制盘根错节地在这片土地上,看不到出口。
作者视角很独特,现在读研究生的女生越来越多,可以想见二十年后女教授也会越来越多,细腻的角度+话语权也会越来越多的。
很不错也很有意思,看完对魏晋时期母子关系在父系制度下的反抗有了更切实的感悟。对于丧服制度也有了一点了解(这个也好有意思)
以新文化史之写法、女性史之视角研究魏晋母子丧服问题,颇有新意,对丧服经传、历史材料的把握也基本准确,然缺少深度,从材料到结论,稍嫌浅近。
大三的时候上礼学课的时候,结课论文写的就和这个有些类似,当时只是关注到了这个问题(魏晋时期的情礼冲突),但没有想到像此书一样把它放到女性史的大框架下来研究和思考,要是早点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主轴是情感对制度的反抗,福柯影响下新史学的产物。难点和亮点在于对礼制的进入,作为硕论来说较为出色,切入口选的很不错。一星扣在对作者对制度理解得或许过于僵化,或许借用谱系学理论可更进一步。另外,本书中现其母而隐其女,虽然是材料所限,但这看不见的大象或许更能体现父权社会的影响。
封面很好看
作为硕论无疑是优秀的,但是就本身而言可能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材料的混用,即混用三礼、通典甚至是相当晚近的礼仪类材料,来论述同一对象,似乎有将长时段目为静止的意味。又如名为魏晋,实际上各分章中魏晋史部材料的人、事似乎占比不大,更大篇幅是在还原父、母、子丧礼的制度细部,而且不知道这些细部是不是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既有成果,如果没有的话那也是相当好的研究;如果有,则郑的研究是不是要打一个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