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巨人的对决的封面

巨人的对决

[法] 阿尼克·佩罗

出版时间

2018-01-01

ISBN

9787550721609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对决并非刀光剑影,而是智慧与创新的碰撞。《巨人的对决》引领我们走进两位科学巨人——巴斯德与科赫的世界,他们如同星辰般照亮了微生物学的夜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人类对疾病的理解,拯救了无数生命。跟随这本书,我们将见证科学真理如何在争论、合作与个人信念中逐渐显现,感受那些影响深远的发现背后的人性光辉。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施瓦兹是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前院长,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他的著作涵盖了多个科学领域,包括《母牛如何变疯》、《微生物和人,谁能得胜?》以及《艾滋病菌的发现》,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深厚造诣,也体现了他将复杂科学知识普及给大众的努力。与此同时,阿尼克·佩罗作为巴斯德博物馆的名誉馆员,也有自己的著作《巴斯德和他的助手们》,她通过文字记录和保存了这位伟大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工作历史,为后人研究巴斯德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两位作者都对生物学和科学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荐理由
《巨人的对决》一书深入剖析了两位科学巨匠——巴斯德与科赫在微生物学领域的探索历程,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他们在对抗传染病方面的杰出贡献,还揭示了科学研究背后的竞争、合作和个人挑战。对于那些对医学史、科学发现过程或19世纪科学家生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和故事性的精彩读物。
适合哪些人读
对医学史和科学发展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巴斯德与科赫生平及贡献的科学家传记爱好者
对科学研究方法论和科学发现过程有探究欲望的学生或学者
寻求灵感和毅力故事以应对个人挑战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第一章 被德国征服的巴斯德 / 1
第二章 乡下医生罗伯特·科赫 / 10
第三章 军靴咚咚 / 18
第四章 战 争 / 28
第五章 法国战败,巴斯德深受打击 / 3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我想我不管再读多少遍这些改变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都还是会激动得热泪盈眶。不是为人拯救人类而动容,而是为所有想要去改变生灵痛苦的学者们的真心。搭配医学大神系列一起看,好似给漫长的文明画卷补了一块细节完备的拼图。
整体评价为“补注”级别参考读物,比较失望。如果对文中两位主人公一无所知,不建议从这本开始。重点1:作者之一为“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前院长”,直接可以笑谈巴斯德和科赫的“战争”至今也没有结束;重点2:本书对于巴斯德的一些内容有明显的“避重就轻”的嫌疑;重点3:校对需要重修100以内的加减法,P190的是70大寿,巴斯德一共都没有活80年,哪里来的80大寿;P192的是21岁(20岁),是科赫大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海德薇30岁,不是巴斯德大科赫30岁。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如果纯粹从生命健康来考虑,巴斯德可以在科学家排名第一。
非常生动有趣,生化白痴也看得津津有味。巴斯德名言“科学无国界但学者有祖国”背后的故事,法德两派在竞争中你追我赶推动科学进步,就算没有大肆渲染也激动人心。读完于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科赫在140年前的今天宣布发现结核病菌。
写得非常有趣,从历史的角度诠释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不知道有木有德国人从另一边的视角来写这段历史。
第N次给高分作品打三星。题材很好,因为现代医学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微生物学之上的,人类平均寿命得以不断增长,主要得益于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和几十年后抗生素的发现)。然而书中不仅有不少低级错误,比如年龄算错,而且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看到作者分别为巴斯德研究院前院长和巴斯德博物馆名誉馆员,我只能摇头。言归正传,此书篇幅不长,对于微生物知识几乎停留在高中生物水平的我有些难度,一边读一边查资料,把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以及普法战争的历史恶补了一番,随后又根据年份不断回忆和感慨日本的强大——虽然关于日本(人)的内容不多,但考虑到他们1868年才开始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后跻身列强,真的发自内心佩服日本人。最后一章从德法两国体制差异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巴斯德派能够紧密团结、发展壮大,而科赫派各自发展。
一个出身寒微的乡村医生,立志对抗国际知名大学者。
高中时代读过这本书,很想再重温一遍,纳入四月读书计划了✔还没到四月就读完了哈哈哈哈哈,重新读真的很佩服那时候的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