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全彩修订版)的封面

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全彩修订版)

徐钧

出版时间

2018-10-01

ISBN

9787552024012

评分

★★★★★
书籍介绍
心理学和佛学的对话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引人入胜的话题。本书跨越精神分析、人本聚焦疗法、认知治疗、认知神经科学、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多个领域,试图厘清二者对话的基本框架和立场,梳理佛学与心理的历史概要,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对比与印证。作者徐钧老师是国内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佛学研究者和禅修者,对两个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列举学术证据的同时,本书穿插了很多生动的临床案例和有趣的佛教故事,是一本了解佛学与心理学整合研究的好书,既适合入门者开阔眼界,又适合研究者参考反思。 徐钧 国内著名自体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国际人本主义聚焦心理疗法学会(TFI)会员,国际聚焦学会聚焦取向心理疗法(FOT)中国协调员;国际自体心理学中国联盟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生(MAP)导师(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方向)及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督导;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理事。
目录
再版序
序:相遇在心灵深处
绪 论
第一编 佛学与心理学的定位
第一章 佛学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者尽管对南传、北传、藏传佛教都有涉猎,但实际上对佛学观点的把握并不十分精纯,有不少似是而非,比如中观派的核心见地并非“所有事物都是彼此联结产生以及运作的,所以它们本质是没有主宰和没有本质的空”,这即是典型的“(因)缘起,(故)性空”的观点,但中观派的正确见地是“缘起而有,超越而空”,这才是立足观修的见地,而非仅是一种哲学思辨。不过,作者对边缘人格者的自我与无我的辨析,既符合我以往的看法,也加深了我对它的理解,只是作者没有从心性法门的角度阐明这种心理结构的成因。所以,作者对佛学与分析心理学之间的交叉探讨略显得浮光掠影,可能原因在于他主修的仍是精神分析,而非佛学,两者要都能精深殊为不易,这自是应当理解的,故而这种交叉探讨仍是有价值的。
这本书是一些演讲,论文的合集,当然也有作者写的一些内容,只是相对较少。总的来说,并没有把佛教讲的很通透。不过鉴于国内类似书籍不多,还是有一定可读性
彩图~
这是懂佛家的人写的吗?
瞎写。
很难得有真正潜心了解和学习甚至实修的心理学专家就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浅尝,不深究。也可能我修行浅
去年就买的一本书,内观出来之后翻了一部分,既觉有趣,又有很多抵触情绪,放在一边没看了。但去读研的时候也带着它,今年放寒假时又想着拿起来再看一遍,更深地体会到了作者想在东西方心理治疗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的不易性,很多理论和见地也让我感叹,没有深厚的基于精神分析和佛学文化的阅读,体悟和临床经验,是写不出来这样的比较研究的。 打5星是因为它帮助我开启了一个比较新的,我非常感兴趣的研究精神分析的视角,那就是立足于东方视域的对精神分析的“再理解”,更为本质上一点说,对于人的深度认识,是无法脱离文化上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我相信自己看待精神分析这门学科的视角也离不开自己的视觉和感知地图,这是值得存留的。 内容上感兴趣的点:“自体”的有和无/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自体组织/中道/stolorow的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