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封面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英]齐格蒙特·鲍曼

出版时间

2021-05-31

ISBN

9787552036107

评分

★★★★★

标签

5

书籍介绍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目录
第一章 工作的意义:创造工作伦理
驱使人们去工作
要么工作,要么死亡
制造生产者
从“更好”到“更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这居然是一本98年的书。书中很多关于工作,消费主义,穷人等理论现在还是通用,是应该说这20多年来,社会没进步还是说这本书太有前瞻性了。你参与社会分工,无论自愿还是被逼,都已经成为社会运转的一颗齿轮,如果人人都财富自由,不需要工作,那么这个社会的秩序可能崩溃。消费主义也是,已经是作为一种标签都定义人了。最后就是新穷人,穷人究竟是“底层阶级问题”还是“贫困问题”,如何定义,就可以窥视这个国家的形态了
欧洲社会学家时刻感觉自己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反衬美国社会学家真是太多保守。
原书名是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因此这个版本的书名《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原文摘录请参考2021年9月20日之后的。之前的是读者对老译本的摘录(豆瓣把新老版本的摘录混在一起)。鲍曼思想研究者泰斯特说鲍曼“把世界译写成文字。通过他,现今的一切变得有连贯感”。凯斯·泰斯特说,“鲍曼格言式长句的写作偏好,使他的著作风格独树一帜”。耐心、细心的读者,可以在本书中体悟到他们的感受。
4.5星。读过旧版,新版译文有改善。齐格蒙特·鲍曼一如既往地富有洞见,当然他所分析的,主要是消费主义对工作伦理的冲击(可视为对韦伯那个“新教资本主义伦理”的回应),但这在中国社会又有很不一样的生态和经历。虽然国内也有消费主义,但至今是在一个道德化的框架下看待的(“乱花钱可耻”),而工作伦理其实也远未瓦解。无论如何,他所提出的视角,也很有助于思考我们当下面临的处境。
常读常新的书,虽然部分理论因为时过境迁和新方法的出现需要重新定位。 从社会学,尤其是社会伦理的角度对经济体制及其思想逻辑进行分析,从而证明在工业社会后,“穷人”逐步成为一个类似于“敌人”一般用于区分敌我的“异质体”。 鲍曼阐述了从劳动伦理到消费伦理的演变中,“穷人”是如何从“被社会厌恶但仍被有目的地救济(解决劳动力不足)”转变为“被社会完全视作不安定因素而遭到政策及认知上的暴力性排除”,并推导出这种演变背后资本主义及支撑其在全球扩张的社会体制(两性地位、自我认知等)各方面的变化。 这书很多理论都可以用在边缘人群、抑郁症患者,乃至少数民族问题之上,是本非常厉害的著作。大学时读完本作后,直接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
一种未来见解
呕血推荐
“穷人”应该被拯救还是被消灭?——前者是人性的乌托邦理想,后者是人性的贪婪利益衡量。 作者将穷人根源归结为社会秩序外的“不合格者”,一种待处理而必要的“废品”。工业社会的工作伦理驱使人们进行劳动分工,也使穷人进一步污名化。在消费社会,人们身份认同逐渐从传统职业分工变成消费美学取向,穷人被视作不合格的消费者。资本家因现代技术进步而对劳动力需求大为降低。常规劳动者大量成为过剩人口,沦为不再被需要的穷人。 作者罗列几种解决方案:福利国家、权利法案和出口殖民,但均告失败。表面是那些利益既得者的“过河拆桥”,本质上还是社会内卷形势形成新的需求变迁与上升道路封闭。富人将穷人的失败归结为不懂遵守社会规范,懒惰成性和愚蠢无能。而事实上,很多穷人是在出身的本质上就无从选择。他们仅为了活着,就竭尽全力了。
书名即本我
是我看不懂一脸懵的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