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封面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英]齐格蒙特·鲍曼

出版时间

2023-10-01

ISBN

9787552042139

评分

★★★★★
书籍介绍

◎ 典藏精装版。小32开,掌中可握。通俗化译文措辞,增补社会学术语注释。

◎ 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制造出新穷人?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警世之作,解读消费主义下的贫穷迷思。

◎ 在当代,人们能够作的,恐怕只有接受这就是一个消费社会,但始终警觉,才有反抗的可能。

◎豆瓣年度读书榜单、知乎年度书单榜首、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图书、FT中文网年 度商业书单榜首、多抓鱼年度鲜鱼榜、全国独立书店联合荐书

◎媒体推荐:《经济观察报》《财经》《新周刊》《新京报》《上海证券报》《深圳晚报》《出版商务周报》《出版人》看理想 界面新闻 虎嗅 GQ报道 微信读书 腾讯研究院 LinkedIn 亚马逊Kindle服务号 吴晓波频道 上海书评 燕京书评 冰川读书 《财经国家周刊》《第一财经日报》《南方人物周刊》社会学理论大缸 十点读书 《三联生活周刊》

◎知名人物推荐:刘擎、袁长庚、严飞、刘昕亭、孙宇凡、苗炜、维舟

◎短视频、小红书推荐:阿Pe 丧心病狂周公子 心河摆渡 西山在何许 金兽读书 阅读药丸 魏小何 宋翔宇和江户川雨 老衲法号JAZZ 苏摩岛 LUNA璐娜 霸天硬核读书 万能大饼 康乐同学 Sarah_莎莎 肤浅的香香 in深圳x千剑 Yoloidea 焦尾Tyler 罗大雄 一乔桑哇 香山夜读 王逅逅 乡村土郎中 韩先生的书房 胡总在巴黎

——————

【内容简介】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 ,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贫穷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 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这本书,马克思读后也会哀泣。

—— 《经济观察报 ·书评增刊》

阅读鲍曼的感受总是强烈的。他固然不像已故的让·鲍德里亚或年轻的娜奥米·克莱恩那样,对消费社会充满了无情的批判,但他明晰而深刻的阐释,始终在加重我们的不安。

—— 《财经国家周刊》

人们普遍陷于房子、车子、子女抚养的困境中,这既有政府公共福利缺失的原因,更有现代社会更深层的消费模式的作用。鲍曼认识到问题,艰难地试图解答。

—— 《第一财经日报》

深层次探讨变化的本质,论述我们现在从一个“生产者的社会”到一个“消费者的社会”转型的书。

—— 网易读书频道

你我都可能是他定义的当代“新穷人”。

—— 虎嗅

在众人眼中,鲍曼是全球化潮流下为穷人和被剥削者发声的道德强音。不管是关于大屠杀还是全球化的著作,他的焦点一直都是人类如何能够通过伦理决策创造有尊严的一生。

——界面新闻

人们总是将鲍曼誉为预报后现代社会的先知型人物,事实上,他的理论建构,完全是基于个人处境产生的敏感:他本来就缺少归属感,而一个流动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崩毁的消费主义世界正在降临,让他的焦虑与日俱增。

——《南方人物周刊》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年11月19日-2017年1月9日),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出生于波兰,曾任华沙大学社会系教授、英国利兹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社会学家”、“后现代性预言家”。凯斯·泰斯特说鲍曼“把世界译写成文字。通过他,现今的一切变得有连贯感”。一生出版 50多本著作。代表性中译本有《现代性与大 屠杀》《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社会学之思》《立法与阐释者》《流动的现代性 》《现代性与矛盾性》《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全球化:人类的后果》等。社会学家凯斯·泰斯特评价道,鲍曼“把世界译写成文字。通过他,现今的一切变得有连贯感……鲍曼格言式长句的写作偏好,使他的著作风格独树一帜”。

目录
第一章 工作的意义:创造工作伦理
驱使人们去工作
要么工作,要么死亡
制造生产者
从“更好”到“更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贫穷是犯罪。
这本《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齐格蒙特·鲍曼是社会学的著作。我不太敢说完全读懂了,但是读这本书有很多思考。作者对于这方面问题的审视是非常有意思的,但也需要辩证看待。并不适用于直接拿来套用于所有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新版是精装。同时也附赠了一个阅读与分享的小册子。前半部分附了袁长庚老师和刘昕亭老师的阅读分享,后半册是空白。还挺好的,可以记一些读书时候的感想。
如果人对丰富性的渴望不是通过消费符号获得,如果我们想要的生活不是一种通过购买来实现的标签合集,如果我们不变成社会认同的牢奴甚至去创造新的价值可能,如果我们能看见贫穷、边缘人、互联网中心叙事之外的东西,如果工作本身不再是一个兑换系统。
关于消费主义与工作的内容可以看《制造消费者》和《狗屁工作》,关于穷人的部分可以看《美国底层》//这本书让我最绝望的地方在于,福利国家的衰亡。我曾勾画过“理想国”的草图,应该是高税收高福利,社会能保护公民“有尊严地生存”的样子吧?然而,这种天真的理想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资本市场。工厂逐利,用科技代替岗位,迁往成本更低的国度,奴役当地居民。失去工作的当地人被与工作伦理中懒惰、无耻的相提并论,好像他们贫穷都怪自己不够勤奋努力。失去工作的人被迫划入“底层社会”的深渊。岸上的人不再伸出援手,不再认为他曾是他们一份子,而被政客恐吓害怕,要求更多的警力与监狱将他们与社会隔离。福利国家变成了昔日余辉//最后提出的解决建议是:“个人收入权力和实际收入能力脱钩”。看起来比理想国还易碎的泡沫。
23年末看到全年最爽的一本书。 从工作伦理(塑造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不工作的道德愧疚)到消费美学(鼓吹消费主打的经济复苏,但消费过后原本事物就会失去吸引力),乃至由此诞生的底层阶级(被社会所抛弃,拒绝消费主义观的“反社会行为”),将当代社会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模式,通过这个逻辑关系,分丝析缕,通透无比。 说白了当下环境的工作、躺平与否,都能在书中找到因果,也能理解如今很多人的选择——收入权利与收入能力的脱钩。 此外看该书也有了重新做读书笔记的冲动,太多金句,一针见血,醍醐灌顶。
【2024-4】今年借着做共读活动的机会又重读了一遍这本经典的社会学著作,这次更加关注穷人这个概念的演变。随着现代性的产生,穷人也又过去传统社会自然而然的有机组成部份,到了工业时代工作伦理的产物,再到后工业时代是被建构出来的“多数人的暴政”下的产物。“福利国家”既是被资本主义制度抛弃了,也是被社会大众抛弃了。穷人失去了伦理提供的保护伞,得到的却是如废弃物处置中心一般的“收容所、救助站和监狱”。新穷人是真正的“人间失格”,失去了成为正常消费者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成为“人”的资格。没有人愿意被社会抛弃,但是社会却又在助长抛弃的“正义性”,一但这成为了一种新的共识,将会是怎样一个可怕的时代啊。
翻译不太易读。惊讶于自己竟也被消费主义洗脑,消费社会你消费什么就代表你这个人是什么样的;避免成为新穷人还是要独立思考,量力而行,开源的同时也要注意节流💰稳定的工作并非坏事,或许是底层人民积累财富、安稳生活的方式;过多的选择并非好事,灵活的就业市场可能的结果是让人焦虑、无法发展自己,感到不安稳
从社会观念形成的角度解析了穷人是如何被社会一步步异化的,直到在经济和道德上都不再成为我们同胞的一份子。全面但也有些重复。 前几章看作者解析一切还喜滋滋的,后两章解析新穷人时突然发现自己在照镜子。还是那句话,初中学“该地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时,没想到廉价劳动力就是长大后的我自己。
在图书馆随手拿起来翻开就差不多一口气读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