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探索幽冥的封面

探索幽冥

王东杰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21-11-01

ISBN

978755311574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深描丛书的其中一本。“深描”不是一种固定的研究手段,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世界如许广阔,收入这套丛书的著作,当然也不限一个学科。本书主要分析了清代学人与志怪小说之间的知识实践。乾嘉时期是中国志怪集出版的高峰时期,也是传统考据学的鼎盛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间有何关联?本书运用认知史的方法与视角,选取当时最有影响的两部志怪作品集《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将之放入更为广阔的时代心智氛围,从“看法”的立场出发,探讨了作为重要知识来源和知识探索对象的幽冥故事,如何被士人获取、辨析、研讨和利用,借以重访乾嘉时期的知识疆域,揭示其中某些隐而不彰的面相。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出版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2005)、《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2016)、《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2018)、《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2019)、《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2021)等。

目录
深描丛书总序
注释简称说明
导 言
第一章 说鬼的人们
第二章 在疑信之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要见宫家六十四手,只有一扇门的时间。
一本“小书”,虽然仅限于《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但是探讨范围不可谓不广泛,从志怪产生的社会原因到清中期汉宋之争,虽然是散文笔法,仍可作为小说研究去读,切入点和方法的水准都不低。可惜也就这样了,并没有达到书名“探索幽冥”的广度。略失望,四星半。
作者所言“认知史”,除了深描幽冥故事怎样记述、传播灵异知识,更是在讨论它们如何在更广泛意义上认知和界定“知识”的概念并逐渐成为一种学术研讨的对象。比较有意思的是,书中提出灵异故事之所以会处于庞杂知识体系的边缘【不过对于最底层的百姓而言其实不一定,这一点作者未提及】,除了其本身与“夭理”“天机”相关,亦是因为普通民众在幽冥之事上的权威性,同时也对应了灵异知识的边缘性。让人联想到民间医疗习俗多被称为“偏方”。其次,作者最后强调志怪知识的背后是时代的严肃价值,而非只是“煞有介事的认真”,这是一种突破。一些不足:书中一开始就界定了鬼文化与幽冥文化的区别,但其实后面出现不少混用情况;期待作者日后能提炼出更本土化的理论,推动国内阅读史与书籍史的发展。
(四星)相比此书,可能东老颜元一书更对我胃口。精致有足而总觉不够清晰,思考颇深但总觉不够翔实,东老明明可以再打磨一下的呀。
志怪小说的思想史探索。虽然聚焦在乾嘉时期的两本志怪书,但是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又不仅仅是乾嘉时代所独有,这与中国古代的志怪传统有密切关系。但是也能从中看到此时的志怪小说与当时广阔的考据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考证的态度面对幽冥世界,而考证的原则也往往能够适用于幽冥世界,由此看到这一时期的志怪和考证共享着一种心智氛围。从文学入手,进入思想史研究,之后再发现广泛的社会心态与惯性实践,用深描的方法探索古人隐秘而又不自知的心智世界。
以谈狐说鬼介入汉宋之争,的确是别具手眼。引书极多,有的地方尤其是西方理论感觉隔了一层。
不得不说王东杰老师对于史料、研究方法的得心应手。一页纸,备注往往占了三分之一,还有各种引用。
“我们可以把清代学术的‘汉宋之争’,放在一个更广大的‘宋学’运动的脉络中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调整思想史和学术史的观察视角,突破那种从(‘宋学’的)‘德性之知’转向(‘汉学’的)‘闻见之知’的线性论述脉络,转向更具包容性的‘认知’层次,揭示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隐秘关联,藉以开启重写近世中国心智历史的可能。”在书中,王东杰老师将弥散在《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中形形色色的幽冥形象充分地历史化,从中解读更为广阔的时代心智氛围。如果说《声入心通》是一本严肃甚至枯燥的思想史著作,《探索幽冥》则是一本灵动的长篇读书笔记,致力于发掘鬼怪故事这种看似不甚严肃的材料的思想史价值。而从方法上看,本书则展现出一种思想史研究中非常有趣的写法,值得借鉴。时至今日,这些幽冥依旧弥散在我们的脑海当中,俯首可见。
研究旨趣迎合了目前明清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史转折的核心议题,from one thing(理学)to many things(广义的知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