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国歌:欧洲民族国家在音乐中的形成的封面

国歌:欧洲民族国家在音乐中的形成

[法]迪迪埃·法兰克福

出版时间

2019-06-30

ISBN

9787553515755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音乐可以调控大众,音乐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爱国运动做着准备,而音乐家则扮演国家英雄的角色。颂歌、歌剧、小调伴随着革命或公民运动。音乐的国家主义功能在1870年战争后增强,此时,欧洲各国之间的认同感加强。音乐反映一国人民灵魂,传递归属感的思想在到处发展。民间创作此时兴起。音乐对抗帝国的审查,伴随着独立运动和武力征服的胜利。音乐不再是世界性的艺术,而成为民族性的艺术。1914年,伴随着音乐的喧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迪迪埃·法兰克福在这里带我们深入欧洲文化的源头,分析、揭示音乐和歌曲对大众的影响。

迪迪埃·法兰克福:法国洛林大学现代史教授,在欧洲历史文化、音乐史研究领域有极高造诣。除本书以外,另与他人合著《听到战争:14—18世纪的声音、音乐和沉默》(伽里玛出版社,2014),《他人的品味:18—21世纪欧洲美食,从相异到相同》(洛林南锡大学出版社,2015)。

目录
引言 以史学方法研究多民族欧洲的音乐
1. 创建“民族的”艺术
打破沉寂/民族工厂/音乐之外的影响: 文化和友谊/作为出生证和宣言的音乐/边疆和外省的歌/音乐的“意大利地方主义”和民族识别/凝聚与新生/无声世界里唯一的音乐民族?
2. 协会、机构和音乐
星罗棋布的协会: 以第三共和国的法国为例/民族的合唱曲/歌唱的民族和被歌唱的民族/合唱协会和曲目/从社团网络到国家机构/音乐的职业化/音乐学院: 国家机构/爱乐乐团/国家歌剧院与国家剧院/军乐队、军乐和音乐民族主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卧槽,这就是《音乐像座巴别塔》的另一版本,我还又买了一遍,我窒息了
书很好,翻译极差。注释可以作为索引作用,但注释方面的翻译和校注惨不忍睹……
1. 19世纪的欧洲,音乐表达的意思固定了,而且能够表达民族情感。这是国歌产生的前提。2. 民族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是一种集体情绪,但是它并非完全凭空的,音乐就是它的载体。在一战前的欧洲,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音乐肩负起了时代的使命,又成了传播民族认同的工具。这是国歌产生的直接原因。
透过民族主义镜片再看一遍欧洲音乐史
固定,音乐表达的意思固定了,而且在那个时候,能够表达民族情感。这是国歌产生的前提。 宣传。民族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是一种集体情绪,但是它并非完全凭空的,音乐就是它的载体。 在一战前的欧洲,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音乐肩负起了时代的使命,又成了传播民族认同的工具。这是国歌产生的直接原因。
"音乐家越希望各不相同,就越希望为他们的民族服务并揭示民族特点,也就越有可能在自相矛盾中,最终制造出相似的音乐产品。"
没有什么比起合唱国歌更能提现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了,不过国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它与现代民族主义究竟有怎样的联系?迪迪埃这本书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用音乐史研究的视角去观察近代音乐和近代民族主义这两股力量是如何产生了交集,从而生出了国歌这个“孩子”。这本书上一个中文版的书名《音乐像座巴别塔》,我觉得不如《国歌》直白,对于了解19世纪后半段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史而言,这本书能让你从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它。
虽然副标题叫“欧洲民族国家在音乐中的形成”,但作者在最后表达了实际的观点,即“在1914年之前,音乐欧洲确实存在”,换言之,主动或被动的对音乐“民族性”的追求反倒使得音乐的共性凸现出来,成为统一的欧洲审美中的一部分。某位作曲家成为其祖国的代言人这一类叙述,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民族主义叙事,而非音乐本身构建出来的。 主标题Le chant des nations似应译为“国家之歌”更合适,不知译者出于什么考虑译为容易使人误解本书内容的“国歌”。此外,Richard Strauss译成里夏德·施特劳斯也偶尔让人摸不着头脑,国内目前的通行译法应该还是理查·施特劳斯。
得到听书 在19世纪的民族主义兴起之前,欧洲音乐家想要表达的一般都是普遍的对所有人都适用的美。但之后,欧洲社会有了民族认同的需求,音乐为也开始表达地域的、民族的内容。瓦格纳作品中用音乐表达民族情感,正好迎合了时代的需要。所以,音乐家们也必然会用一种民族的方式来解释瓦格纳。 歌颂本民族土地的音乐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定义文化心理里的领土范围,唤起人们心里对一种想象中的故土的热爱,让民族和自然土地的联结变得具体可感,大山大河,就是连接我们每一个人的纽带。音乐就这样通过“隐喻空间”传播了民族认同。通过隐喻空间和标记空间这两种方式,音乐就从一种审美娱乐形式,变成了一种传播民族观念的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国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音乐中的民族特色,本质上是音乐家把音乐中普遍的美分配给了各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