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回归故里的封面

回归故里

[法]迪迪埃·埃里蓬

出版时间

2020-07-01

ISBN

9787553518510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繁忙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所困扰,渴望找到一种方式去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回归故里》正是这样一本书,它带领我们走进作者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如何在家庭、社会和个人的交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作者简介
迪迪埃·埃里蓬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史家,现为亚眠大学教授,并担任美国伯克利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客座教授。他在哲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米歇尔·福柯传》等作品被誉为经典。埃里蓬的研究对当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推荐理由
《回归故里》通过作者对家乡变迁的回忆和对家庭、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揭示了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成长史,更折射出社会变迁对个体的影响。它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对于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适合哪些人读
对家庭史、社会变迁、个人成长和身份认同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了解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对个人生活影响的读者
喜欢深入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书太赞了...作者回忆了自己从小时候到离家的这段经历,用社会学的视角看待了教育、家庭、阶级、同性恋、政治等问题,在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之下,作者一边在不断成为自己,一边在不断背离自己。如何与自己、家庭、社会达成和解?这样的问题太过于令人纠结。文本平实有力,富有张力,也有相当强的专业性。
略感失望的小册子,恰如作者挣扎的内心世界一般,我对如何评价这本书也很矛盾。一方面,欣赏作者的坦诚,对同性恋取向和童年经历的坦诚,但另一方面,那种跳出原生家庭阶层的优越感扑面而来。
如此坦诚深刻的自述书,读来很有共鸣。沉入自己的记忆中,书写在自己阶级身份提升过程中的感受到的痛苦,以及羞耻。痛苦与羞耻,表面看来是自己个人选择的原因,深入剖析却能看到阶级在个人生命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如此隐蔽巧妙地淘汰一个阶级的人,从而更加稳固上层的统治。而要跨越阶级,碰到的挫折、屈辱,是那些一生来就拥有的人无法想象的。
太精彩了,昨天睡前想读几页,结果一发不可收,精彩至极。作者对同性恋身份和阶级身份的自我认知和反省,乃至对整个法国社会左翼运动的深刻反思,都在这本179页的小书里了。
在凡学/打工人/土狗的戏谑热潮中,阶层的分化或对立正甚嚣尘上,“个人自由主义”惯了的我向来不喜欢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不自贱也讨厌慕强,跟鸟一样做个自然生物就好,但不得不说“阶级”一词正如咒语加身,现实也正疯狂加速其效力,大象已胀满房间鼻子破窗而出。这本书是这种“逼视”之作,作者的坦诚逼视人直面自身和过去,你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家庭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即便是社会的问题,但想解决问题也只能回归自身。这本书让我想起库切的《青春》,那是我读过的问号最多的小说没有之一,这本我也当小说来读(它的确比社会学专著更易代入和共情),而它是我读过的“阶级”一词最多的小说,这大概也是远子特别想写但(现阶段)写不出来的小说吧。远子加油。
以为讲原生家庭,是我格局小了。社会学读着真的太容易犯困了,是我学识素养不够。而且括号内的解释和引用很影响观感。
部分对于法国左右派的分析,因为缺乏背景,读起来枯燥。也是我对萨特,布尔迪厄以及他提到的大多数人物都不熟悉,看起来并不吸引人。我觉得他对自己一个类似自传性质的作品没有足够用心,成为了他学术的一部分,当然不能期待四十年没有回到家的人能有多么触动人的反思
一场精神上的追溯,在想要理解时发动的关于自身和家庭的发展研究。作者与故土的游离感是否能在这本书完成后消解,不得而知。但作为读者,多少有一些共鸣或者是孤独感的消减。很喜欢的一本书。
「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埃里蓬出身在工人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其产生隔阂,最终选择逃离这个原生家庭,直到父亲的死讯让他产生了“回归故里”的想法。但与其说是“回归故里”,不如说是直面自己、寻求真实。对于自己的性向,他敢于承认自己同性恋的身份;对于自己的出身,却不敢承认自己来自工人家庭。而本书正是他对自己的反思,一种社会学式的反思,其中援引了诸多思想家及其著作,无不是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应当是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 而那部《自我分析纲要》或许也是导致他写作本书的缘由之一吧。
我很伤心,我回忆起自己的父亲,遗憾没能再见他一面。遗憾过去没有试图理解他。遗憾过去没有试图和他沟通。事实上,我在遗憾自己任凭这个暴力的世界击败自己,就像它曾击败父亲一样。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