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米拉的猜想的封面

米拉的猜想

[英] 安格斯·班克罗夫特

出版时间

2021-12-01

ISBN

9787553523859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现象所迷惑,渴望找到一把钥匙去解锁生活的奥秘。《米拉的猜想》就是这样一本书,它通过主人公米拉的大学经历和生活观察,引导我们深入社会学的殿堂,揭示了隐藏在日常行为和社会结构背后的深层逻辑。跟随米拉的脚步,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理解自我、探索社会的旅程,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社会力量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
安格斯·班克罗夫特是爱丁堡大学的一名学者,担任社会学的高级讲师职位。与此同时,拉尔夫·费弗尔在卡迪夫大学同样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工作,且身份为教授。这两位作者的专业背景深厚,他们的作品被金芳旭翻译。金芳旭本人也是爱丁堡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原文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使得译文既能忠实于原著,又能适应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推荐理由
《米拉的猜想》一书通过主角米拉在大学和社会生活中的探索,深入浅出地展现了社会学的丰富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交织。它不仅带领读者领略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还鼓励我们独立思考,用多元视角解读复杂世界。对于那些对社会学感兴趣、希望理解人类行为和现代社会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既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是一本启发思考的知识宝典。
适合哪些人读
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有好奇心的学生和读者
希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用理论指导生活的大学生和社会科学爱好者
关注社会变迁与个人成长的读者
对于性别角色、权力结构、文化多元性等议题感兴趣的人群。
书籍脑图
目录
开场白
社会学的想象与社会学调查丨如何使用这本书丨全书设计丨主书中人物
第一章 从艰深入手
米拉决心探索社会学的重要概念丨社会理论是用来理解人们的丨理论如何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丨“现代性”,社会学中的大爆炸理论丨思想的启蒙与革命丨焕然一新
第二章 在咖啡馆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叙事线索有点凌乱啊,该归故事的没归故事,该归理论的没归理论,导致学术理论变得非常碎片化,反倒失去了理论体系本身应有的框架与内部逻辑。
社会学版《苏菲的世界》,以看小说的方式读懂社会学。每章配有漫画小结、思维导图,通俗亲切,拒绝枯燥,从30位社会学巨擘、80个社会学大观念透射社会本质。
把理论夹在故事三明治当中暗度陈仓,一个勇敢的尝试。
“米拉想,我们与每个人由金钱而产生的那种肤浅的联系,是否意味着我们与他人之间分享的东西,会少到让我们不再真正相信别人会像我们一样受到伤害?我们会不会忘记穷人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忘记穷人也有尊严?我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比我们处境更糟糕的人所应该持有的同理心。金钱作为我们的护身符,与这一事实脱不了干系。”
写得太傻了…
对话体,科普类书籍,有一部分有些无聊,坚持过去就还好
学过一点皮毛社会学,但到了后现代部分还是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有更多实际例子就好了。
相对比较好的科普,但社会学视域如果真的这么狭窄,那么它是无法为自身辩护的。真诚的社会学家虽不以科学家自居,但他们却不肯承认或者说害怕承认,在另一端我们拥有“常识”--靠常识的攀登我们就可以走出洞穴,不需要倚仗那些激进的、彻底的世界图式。生活中遇到的打牌式背名字的读社系的前同学大有人在,我厌恶这种虚伪的--世界仅是其研究对象的货色或是以“学科”之名为其感官背书的货色。我厌恶这些人。
这本书的编辑真是shownotes大师,把目录索引写得比正文讨论更吸引人/剧情设计增加了理解难度,读得人好累,如书里写到“舒茨曾经说过,人们甚至在开始整理自己的经历之前就使用了类型化,比如说,如果你主动将打架的女人视为路障,你就会变道”——我来来回回读了好多遍,才发现它想说的是“把女人打架这一暴力事件视为在秩序较白日更为松弛的夜晚会发生的寻常事(因而不做报警劝阻类的干预,而只是像遇到路障一样绕道走开),这种把二者联系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为叫类型化”,而类型化到底包不包括做出特定反应这个步骤,读完还是不懂/一些感兴趣的阅读方向,概化他人,观察者偏差
略感失望,和《苏菲的世界》没法比,没有掌握好理论和故事间的平衡,理论看起来多少有点凌乱,故事也多少有点语焉不详…不过也算是能勾勒个大概的轮廓,但我已经感觉什么都不记得了…有点尴尬…所以现在这个年龄还是适合看老老实实讲理论的书吗?…感觉唯一的收获是勾起了我对齐美尔的兴趣(米拉的尬聊总让我想起老爹,只是故事中的人物都很包容) 另外最后的参考书目翻译不够贴心啦!应该给个有中译本的清单嘛 - -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