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山贼”到“水寇”的封面

从“山贼”到“水寇”

侯会

出版时间

2018-11-01

ISBN

9787554012888

评分

★★★★★

标签

文学

目录
目录
序(刘世德)
第一章《水浒》波连洞庭湖
一、“兔子”如何变成了“大象”
二、一部宋代农民战争“断代史”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不如孙述宇远矣。水浒故事源头非常复杂,远远不是一本《宣和遗事》所能囊括,水浒作者的地理知识错漏百出,拼凑痕迹明显,钟相杨幺的洞庭湖义军当是其创作素材之一,而非全部,硬说宋江是从这里来的,还真不如孙述宇所论宋江其实源于岳飞有说服力。 吴本水浒原书不存,拿它立论靠不住。把水浒中两次出现的“蓼儿洼”推断为吴本水浒的设定,而今本水浒在修改过程中留下了痕迹,至于为何不把它从楚州搬到济州,则因为“有悖于宋江落败于淮南一带的历史事实”。可作者接着话锋一转,又说这些痕迹没什么,“因为《水浒》毕竟不是什么严谨的考据之作”,既然不是严谨的考据之作,那么有悖于历史事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精神分裂的表述,书里不少。极力把水浒往事实上,实在是抹杀了其作者在文学上的努力。公孙胜是最后写定时才确定的,盖因迎合嘉靖朝风气。
此书在胡适、余嘉锡、王利器、聂绀弩等人观点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如进一步举例论证前十三回是后写。着重讲述今本是怎样由话本一路融合公案、枪棒、戏曲等,历经递修而来,且这个递修不是线性,而是螺旋形,部分旧本甚至曾并存竞争,如关于吴读本的猜想。宋江形象多本堆叠说、补写借鉴后部内容说等很好地解释了人物性格矛盾、部分情节雷同问题。至于为高俅建议找李纲原文、证明辽军穿越用了金国名号、巧用张顺断代法等很有文献学思想。但后半部脑洞有点过大,文学家想象逐渐超出文献文本支撑。另外,窃以为第六章论带诗本、公孙胜后入等问题,本质还是版本来源考证,可归并到上半部吴读本后。后半部专注找来源出处,体例会更统一。再有就是杨家将、三国、隋唐等故事大众耳熟能详,找出处时不必大篇幅介绍,可参照再版时对传奇、神话人物部分的压缩。
强调洞庭渊源。33-44节与全书关系不大。
最後一章的推測稍靠譜,第一章原型推測為鐘相楊幺有些離譜,非要處處坐實,第二章的吳讀本更是臆斷了,為什麼不能是吳氏誤記了水滸傳,而反將此孤證作為證據,乃至於為了牽合所謂吳讀本,不惜誤讀水滸。第四五章平平。總體三星半。
写公孙胜部分可以
有些地方牵强了,带着结论找证据的感觉
太执著于钟相杨幺了……论水浒与其他作品和历史人物的关系也不太搔得到痒处。论证前十三回后出的部分梳理得不错。
这一类的考据和索引可真有意思,划几个作者的核心观点:梁山泊这个水寨军事组织取材于种相杨幺洞庭湖大起义,水浒前十三回很可能是后来的作者加上的(此处我觉得合理,林娘子八成也是这位作者的手笔,和所有水浒女角色都不一样),摩尼教与水浒的联系很强(参见历代史书,魔字的运用频率),公孙胜是最后”强行上山”的角色,不排除是郭勋为了迎合嘉靖帝所添加(确实水浒通行本明显倾向道教),水浒和夷坚志的关联非常强。不太同意作者对于吴读本的纠结,这里的推论太依赖于吴从先没有讨论过的水浒情节。水浒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作者,无数版本,多种流派,告诉了我们开发项目时做好版本管理的重要性,希望历代水浒作者都能用git
《水浒传》的考据作品,主要包括水浒故事的历史来源、文学渊源和成书过程考证三方面,洞庭湖起义故事与水浒的联系立论谨严,可读性最强;水浒成书过程考证部分需要一定的想象力补足,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不过侯会对文本的掌握和发挥还是相当扎实的。
无据有理关系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