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王权的祭典的封面

王权的祭典

廖宜方

出版时间

2021-08-31

ISBN

978755402082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讨论中国古代君主的陵墓、祠庙与祭祀活动的历史学专著。该书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当权皇帝对其前代帝王的尊崇与祭祀活动,选取了从西汉末年王莽到清代中前期的康熙、乾隆等皇帝为例,并对背后的原因加以剖析,比较了宗庙、文庙、武庙的祭典的异同,揭示此类祭典背后政治内涵及运作模式,即现任帝王欲与以往君王建立某种权力联系,并树立出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面相。

廖宜方,台湾淡水人。197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任职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中国帝王的陵墓、祠庙与祭祀,并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代表论著有《图说台湾史》《唐代母子关系》《唐代的历史记忆》《王权的祭典:传统中国的帝王崇拜》等。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皇帝的客人:王莽与王者的后裔
一、历代帝王的名单
二、王者后裔的身份和礼遇
三、儒生的信念与势力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行文啰嗦些,比较之处值得留意,但却着墨不多。
讲汉至清历朝对前代帝王的祀典(京师庙祭、地方陵祭),大致不出「道统—政统」与「夷狄—华夏」这两组常见概念的范畴。行文摇曳之处太多,乍看像是西方作者在进行猎奇式地探索。反倒是结语部分稍一提及的历代帝王庙在民国时期的转型,尤其是孙中山病逝后曾一度入祀,看起来最为有趣。
这本书大致是以王权的历史性为线索,从新莽时期对上古贤王的“兴灭继绝”,再到北魏孝武帝的致祭王陵,此后经李唐、北宋、明清,帝王庙逐渐祭祀蔚为大观。着墨较多的部分主要在李唐与宋代,作者以唐史出身,此二部分也较为精炼。全书风格偏普及向,对于明清时代的帝王庙与祭祀,背后还有很多史料可以补充,论述也较为粗浅,大多是对人物的事迹描写。然而作为帝王祭祀中少有的专著,作者对于“中华统绪”的思考与将帝王祭祀的认识建立体系化的仍然值得肯定,其中对“正统”与“治统”的变换有所启发,可以与刘浦江的书一同对读。明清时期的王权祭祀已经从原始性的历史传承慢慢演变成王权的谱系认同,这一点与“前人的世界”对今天的塑造有很大关系,这很有可能是上层贵族的国家认同的先声,其中夹杂民族的裂变与撕扯是古代国家认同中重要的一环。
经典作品。
拖泥带水,详略不当。
就如作者的台版后记之言,本书的写作有着很强的“叙事性”,极少引用一手文献、二手文献只是在页脚标出,阅读体验并未有设置障碍——但是,对于缺乏相应资料背景的认识的我来说,确实只能作为一部普及型著作阅读,也许并非作者意中的合适读者了。 关注到这本书,是因为台版后记中作者的话语,而这种话语自然不适合出现在大陆版本中——作者为大陆版本写的前言也克制地提及,总之,让人感慨的更多地是两岸的中国史研究者们的身份自认竟然已经全然不同了吧。
描摹轮廓,可进一步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