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走出悲伤的封面

走出悲伤

[法]鲍里斯•西瑞尼克(Boris Cyrulnik)

出版时间

2013-12-01

ISBN

9787555100805

评分

★★★★★
书籍介绍

幼童西瑞尼克从有记忆起,就被纳粹追杀,父母在1942年双双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心脏的位置上像是戳着一段木头,脑子像一堆稻草”,他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可怕、骇人的怪物。直到一位女教师收留了他,庇护照料他整整一年。此后他逐渐开始走上心理学研究之路,进行系统学习,探究人类创伤后重建自我的秘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治愈了自己,最终成为了心理学家西瑞尼克。

这本书中,心理学家西瑞尼克不惧自我解剖,他努力搜寻那些已被埋藏的记忆,质问那些记忆的陷阱,并试图说出在重获安全和自由之后想说而无法说出的感受,探求走出悲伤的心路历程。他以自身经历告诉那些心中有伤的人,走出悲伤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和他人保持重要的良性联系,二是相信生命与生俱来的内在能量。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悲伤和命运的曲折,是生活在这尘世中无法避免的修行,我们不能阻止和压抑自己的情绪,但可以选择与悲伤相处,克服悲伤的力量。

人不但能在不幸的阴影中继续活着,而且能够更强大地活着。

要有悲伤的勇气,生命才能向前。

—— —— —— —— —— ——

《走出悲伤》,一位世界级心理学大师的生命剖析。

目录
编者序 在悲伤中更强大地活着
第一章 有一种谎言叫 “别担心,我很好”
嘘,我是犹太人
也许,是我害死了妈妈
我是谁?谁是我呢?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平庸的书,并非全部因为翻译的拖累。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回忆录,作者对如何避免与主题相撞一无所知,显然,他并没有想把这本书提升到“作品”的高度,材料缺乏锻炼,自己也经常被词语出卖;个中理论因我学力所不能,在此不予置评
语言晦涩
冲着书名买了,然而读后开始怀疑自己阅读水平了……很多情节和句子一直在重复,却很难看出其中的意义
喜欢书中倒数第二页提及的“选择并非在惩罚或宽恕之间,而是在于理解,为了获得那些许的自由或在不愉快中去感受幸福。仇恨,表明还沉浸在过去的牢笼中。为了走出创伤,理解比原谅更为重要。” 喜欢反应德国二战时期的艺术作品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书中或电影中没有过多的渲染德国纳粹的残忍、惨绝人寰,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美好的东西。比如《美丽人中》中的爸爸和宝宝,即便最后一刻最为悲痛的离别,也是笑着去面对。这样的作品更有力量,更加深刻。 作者是一个伟大的人
2014.7
无聊
内容过于反复冗杂 提前结束了阅读
别担心,有时我不好,有时我也会好
其实就是反反复复和自己的记忆死磕 没有什么心理自助的作用 只能算是回忆录吧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