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的封面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

[德] 施寒微

出版时间

2022-01-01

ISBN

9787555912316

评分

★★★★★
书籍介绍
陶渊明的诗文直到宋朝才被重视:很少有人知道,被视为“田园诗”开山鼻祖的陶渊明,在唐代以前其实并不受重视。直到中国封建王朝官僚制度在北宋逐步强化,文人越来越向往田园生活,陶渊明的作品才开始备受推崇。可以说,陶渊明接受史,就是中国文人思想的流变史。 唐代除了唐诗,还有戏剧的源头——“变文”:比起唐诗,“变文”是一种经常被忽视的的唐代文学样式。它源于佛教,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以唱念结合为主,深受普通民众喜爱。“变文不仅推动了文学由雅变俗的进程,更成为后世戏剧的源头。 翻开本书,发现更多被忽略的关键细节:卜辞、类书、鼓词…… 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1948年生,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师从德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史专家傅海波。施寒微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以德国学者的严谨挖掘出中国文学史中容易被中国读者忽略的细微之处,并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阐释,让中国文学史迸发出不一样的活力。 译者:顾牧,现任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研究重点为中德文学交流与文学作品译介,并从事现当代德语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在学习期间就开始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已独立或参与翻译过二十余部文学及社科类著作。 李春秋,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于德国曼海姆大学及德国语言研究所学习,曾与人合作翻译保罗·利科的《过去之谜》。
目录
插图
中文版前言
第一部分 诗歌、神话、历史学家的规划和记录(前1400—前221)
1. 早期文字与文字记录
2. 舞蹈与歌曲:《诗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厚的历史文学,看惯了国人写的,不妨看看外国人如何研究的中国文学~
真理不止一个,文学史不止一种。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主观构建的文学史角度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正如施寒微提到,“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中国文学都始终在帮助中国人认识自我,同时也为旁观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精神提供途径。”
读这一套《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用他者的眼光审视我们最传统的文学,既能从我们文化基因中去找到那份认同感,又可以探寻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差异感。
不同于国内现行的以时代划分,对不同作家艺术特色进行介绍的传统文学史,本书更偏重“史”的角度,以文体和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思潮或事件为主要论述内容,少引用原文,几乎没有国内学者的观点。如在介绍战国策时总结了书中论证方式,介绍赋时仅简要提及司马相如、杨雄等赋大家而把重点放在文体效用、语言艺术等方面。 可能因为出版初衷是面对国外读者,所以对作家较少提及更多关注“世界”这一维度,这样最后一章对42年后的文学讨论的残缺感也有了解释。
虽是文学史,但并不仅仅是文学。书中所涉方方面面,如儒道哲学、书法绘画、百姓生活、朝堂政治等等,都给文学史增添了一笔又一笔浓墨重彩的历史背景,让复杂而庞大的文学之树显得越发鲜活而富有生机。
历史写尽了世道轮回,文化写出了百转千回,阅读《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化史》,看作者中商周的甲骨文讲到道唐诗宋词的朦胧细致,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朦胧细节。在这本书里,让你见证不一样的奇迹与美好。
文学知识特别多,非常专业的一本书,德国人的严谨态度,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