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路易斯·康传的封面

路易斯·康传

[ 美 ] 温迪·莱赛

出版时间

2021-04-30

ISBN

9787556123742

评分

★★★★★

标签

设计

书籍介绍

《路易斯·康传》生动描绘了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传奇人生。他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串起美国20世纪的整个建筑史和文化史。

1906年随家人从爱沙尼亚移民美国费城时,康是一个脸上带着严重伤疤的6岁男孩,从小就需要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他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 卷。他不断发挥画画的天赋,在高中立下成为建筑师的志向。此后50年,他一步步跻身于建筑大师的行列。在生命的最后15年,他完成了10余件杰作,成为美国建筑界的尺度和标准,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的发展。

康被同事、同行、学生评价为一个温暖、迷人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隐藏在一系列面具之下,周旋于3个家庭之间,过着多重生活的男人。通过和康的家人、客户、同事、同行、朋友的深入访谈,作者还原了康复杂的一面。

在康的生平故事之间,作者穿插介绍了康的5座经典建筑。通过极具现场感的笔触,作者带领读者穿行于这些静谧而有力的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编辑推荐****

一、他的建筑,将颠覆你对现代建筑的所有想象。

康留下的建筑不多,但几乎每一座都成了建筑爱好者的“麦加圣地”。它们以纯粹的几何造型、裸露坦诚的材料、由光创造的优雅空间,给人绝美的震撼感受。

获奖作家温迪敏锐地捕捉每一座建筑的核心精神,用极具现场感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行于康的代表性建筑中,深入体验康的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他的故事,串起了20世纪美国的建筑史和文化史。

6岁举家移民美国费城,因脸上的伤疤被嘲笑为“刀疤脸”,家境贫寒,一边上学一边打好几份工;在建筑行业苦苦挣扎30年,一直默默无闻,在生命的最后15年用10余座杰作,跻身一流建筑师行列,深刻影响美国建筑发展……

康的人生故事,激荡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理想主义,糅合着20世纪初移民的“美国梦”、“二战”后美国社会的高歌猛进、50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等社会背景,勾勒出一段精彩纷呈的美国往事。

出现在书中,与康的人生故事交织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罗伯特·文丘里、弗兰克·盖里、丹下健三、贝聿铭……

三、这本传记,国内外都好评如潮。

⭐️ 本书生动而翔实地展示了路易斯·康的人生以及代表性建筑,揭示了路易斯·康是如何成为路易斯·康的。 ——童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本书平实细腻,是关于路易斯·康的最好的传记。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本书非常忠实地记录了康的生活,带我重温了和路相处的美好时光。 ——巴克里希纳·多西(印度首位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康生前好友)

⭐️ 很少有建筑师传记能够同时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又振奋人心,这本书做到了。——保罗·戈德伯格(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

****媒体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2017年年度选书

⭐️ 本书以详尽的研究和诗一般的语言,向这位致力于为公共空间带来美的建筑师致以恰如其分、亲切无比的礼敬。——《出版人周刊》

⭐️ 无疑是对康的生平和事业最完整的描述,调研翔实,文笔优美。——《纽约时报》

⭐️ 优美而引人入胜。书中出现的康生命中的女人,并不仅仅围着康转。这本传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从根本上接受了人类生活的混乱。——《华盛顿邮报》

⭐️ 杰出的传记,深刻洞察了康的内心世界和其建筑的内在生命。——《科库斯书评》

⭐️ 研究非常深入,精准捕捉到了康的魅力。——《经济学人》

⭐️ 优秀的作品,作者尊重康的信念:如果一个人花时间聆听手头的材料,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目录
结局
在场: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准备
在场:金贝尔美术馆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为一个天才怪孩子的成长经历那部分很喜欢,建筑是他的一种表达方法,是伟大艺术家,作者描述的建筑还有使用者的感受,这点让人很有代入感,即便没去过亲眼看到现场也能感受到。
编辑投喂的路易斯康传,是好久不见的名字,书里对康自身的成长过程和家庭生活内容很详尽。可能更感兴趣的竟然是穿插在传记中的五个作者对康的作品的描述,和建筑人的介绍语言挺不一样,像是以前小说里遇到建筑风光的描写。
路易斯•康影响了一代美国建筑师。从外面看,康的建筑主要呈现的是一种倾向于静态观赏的视觉体验。但在其内部提供给你的却是一出戏剧、一次旅行、一场有情节的叙事。尽管在私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异议,但他的影响力仍不仅限于专业建筑师领域。
『形式是「什么」,设计是「怎么」。形式无关个人,而设计则只属于设计师自己。』
读到后面越来越有趣。康因为不关心食物,所以设计不好厨房。康是废墟控:沦为废墟才从奴役中解脱,精神才会浮现出来。康的大部分项目没有真正盈利,因为不是公寓楼类重复工程。康喜欢英国历史:我喜欢某种程度的血腥。作者形容达卡国会大厦:为群体而非个人而建。在大多数时候,为了获取路易斯康建筑带来的感受,你需要在其中独处。作者形容埃谢里克住宅:完整展现一个人能够从密闭空间中获得乐趣之敏锐理解。
路易斯·康欣赏巨大的、残破的建筑,例如罗马遗迹,永恒场所里的摩滅之感。他對於比例、对称、轴向关系这些历代古典主义的的标准有種偏好,其“秩序”具有的确切含义,不仅是他作品的指导原则,亦是建筑如何被其他人实践的评判标准。 同时康坚持“不展示其创造过程的空间不是空间”。建筑材料的沉重,以及光本身是如何将其抵消的,這種理念受柯布西耶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对光线的运用影响很大,即使光本身触手可及,衬托光的也是温暖、平滑、优雅的混凝土。 康认为建筑首先应当是真诚的,无论是设计还是材料,而简洁与清晰是关键,“唯有虔诚之人方能以如此大胆的发明来满足纯粹的需要,而非创造的欲望”。金贝尔美术馆就像托尔斯泰作品:伟大而克制,重量与质量的感觉充斥整座建筑,却不乏微妙与精致。真实,一种在场感,对其作品而言则必不可少。
文字就像康的建筑——静谧而光明
曾经参观苏州博物馆,了解了贝聿铭先生。贝老说:"他的三四座杰作,比我的五六十座建筑更重要。" 我循着指引,来到了康的建筑世界。光是看图片,萨克尔研究中心、金贝儿美术馆,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孟加拉国会大厦,埃谢里克住宅等等就给了我太多美的震撼。虽没法在场体验,我仍然能感受到路式建筑中融合的光照、几何、简洁、时间、砖石、自然、沉思的魔力,我被这些纯粹的建筑美以及它延伸出的想象力深深吸引。也被这样一个孜孜不倦,一次又一次不断向前,不断开始的伟大建筑师感染。以后有机会,一定一定要亲自去观摩。
最好的建筑,能够让时光倒流。
没看完。不想看了。大建筑师居然一直负债工作,真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