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遥远的地球之歌的封面

遥远的地球之歌

[英] 阿瑟·克拉克

出版时间

2018-08-19

ISBN

9787559420046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百万光年的航道上,地球的末裔谱写着新生的赞歌。

--------------------------------

公元3620年,地球迎来了末日,但人类仍未灭绝。

人类通过两种太空移民方式,使种族得以延续:

一种是用播种船将基因运送到外星,再在外星直接培养出本土人类。 这种移民的历史短暂,却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体系。

而另一种,则是将最后一代地球人人体冷冻,用飞船送往外星。这种移民亲眼目睹了地球的毁灭,充满了沉重的使命感。

这一天,在遥远的萨拉萨星,截然不同却又无比相似的他们终于相遇了……

--------------------------------

◆《遥远的地球之歌》作者阿瑟•克拉克是“20世纪科幻三巨头”,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齐名。

◆阿瑟•克拉克是美国科学与幻想作家协会“大师奖”终身成就奖得主。

◆克拉克被誉为“太空预言家”,成功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人类登月、地球通信卫星……

◆克拉克预言的太阳帆、太空电梯、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等科技正在变为现实。

◆克拉克书迷无数,从刘慈欣、特德•姜等科幻大师,到NASA宇航员、工程师等科技精英都是他的崇拜者。

◆克拉克本人曾说过,《遥远的地球之歌》是他尤为喜欢的作品。

◆在《遥远的地球之歌》中,克拉克精准预言了星际移民与星际航行的一切细节。

◆百万光年的航道上,地球的末裔谱写着新生的赞歌。

--------------------------------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特德•姜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

——《三体》作者,刘慈欣

◆克拉克不仅受到科幻爱好者的敬重,同样也受到科学家们的爱戴,他几乎包揽了如今每一项适合他的奖项。

——科幻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

◆克拉克用他简洁、动人的一贯风格,描摹了人类对外星的渴望,令人警醒却并不绝望。高度推荐。

——《图书馆杂志》

◆阿瑟•克拉克创造了他自己庞大而充满未来主义的宇宙。

——《星期天泰晤士报》

◆阿瑟•克拉克是太空时代的预言家。

——《泰晤士报》

◆在阿瑟•克拉克诞辰100周年的今天,他仍然是毋庸置疑的科幻小说帝王。克拉克是一位能够提升你想象力的作家。

——《卫报》

阿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 1917-2008)

英国科幻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他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作品总销量突破1亿册,并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科 幻至高奖项。1986年,克拉克获得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大师奖。

克拉克曾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担任雷达技师,退役后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学士学位。同时,他也被称为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他针对太空技术作出的许多预测都成为了现实,他曾经预言过人体冷大脑记忆备份、地球通讯卫星、地震预防预测等尖端科技,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克拉克的绝大多数作品属于“硬科幻”,以翔实精准的科技描述著称,并运用哲学的思考方式,探究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类与人类技术所能达到...

(展开全部)

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部 萨拉萨星
第二部 麦哲伦号
第三部 南 岛
第四部 克拉肯山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克拉克写感情永远是硬伤,在这本书里假托萨拉萨星没有“嫉妒”和“忠诚”的设定,勉强掩盖了这样的硬伤,但读起来仍然有一种隔离感。情节上缓慢零散,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整体感觉是在平稳地叙说,不同章节是不同人物的视角。人物的塑造也不是很立体,属于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的类型。优点是一些偶然冒出的议论和预言很发人深省,但也不可尽信,因为带有的作者本人的倾向性很明显。此外不少章节用很多笔墨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气氛,算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
科幻写作的窠臼是本体论的想象,即一切(未来的)历史也都是当代史,用未来的笔法描述当下,也仍然是当下的想象推演未来。分章之间的连续性不好,有看出出于技术目的略写的部分(哈哈,“他不想说”“他不愿展开说”,是可爱的),以及匆匆的结尾。就算是星际殖民,也是殖民地文淆,不得不利用近代的殖民神话来叙写异文化的冲突,包括重述文明史,宗教秩序,社会的形成,萨拉萨星人何不是天真的他者?时差造成的时代确实是宇宙旅行故事里的新命题(说新也不新,烂柯一梦耶?),所以最令人感怀的还是那场几十年才消失在天际的离别:悲伤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标榜我们是人而非非人的假设太多了。海伯利安的共情,机器人三部曲的不服从,这一部的悲伤。这是穷尽的数学宇宙下仍然未解的感性变量呀。
趁着流浪地球大热,回头看了这本巨作……如果说“硬核科幻”这东西中国科幻作家还可以挑战一下,那人文修养和文字水平,中国这些作家就远远不及了……
地球的镇魂曲,它遥远,悲伤,但也足够浪漫和美好。“它装的是一个人的遗骸。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要是知道,在他死后四十个世纪,会有人带着他的一颗牙齿飞向群星,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的。”
所以说,《流浪地球》与其说是大刘世界的影像化,倒更像《遥远地球之歌》的新春同人。
虽然故事和文笔乏善可陈,简直不入流,但统计神学那儿还是太强了。
虽然这是克拉克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但我更喜欢《与摩罗相会》,印象最深的是亲眼看到地球毁灭的那段描写,很悲壮但也很浪漫。
在克拉克的作品里算是比较逊色的,但是“量子引擎”就此成为星际题材的永恒工具。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这部小说充满了阿瑟克拉克对人类文明浴火重生后的温柔期盼,当太阳系因为太阳爆发二整个毁灭的时候,人类是否还能在遥远的光年之外,重新建立起一个没有宗教、没有政治阴谋的美好社会?海洋星球萨拉萨星从天然陆地面积限制,让人类族群保持微妙的平衡,少量人口更容易实现乌托邦式的社会。然而更遥远的萨根二号,以及萨拉萨星尚处于文明发展初期的海蝎子们,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能否真正和平相处,再星球上演变出一个多种群和谐共存的美妙世界呢,多么美好的未来遐想,正如同那遥远的地球之歌。
末日后的人类赢得了体面,赢得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