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私货的封面

私货

[英] 詹姆斯·伍德

出版时间

2021-09-30

ISBN

9787559445018

评分

★★★★★
书籍介绍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和《小说机杼》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继之而来的《私货》则证明,他不仅是犀利批判当代小说的冷面判官,也是一位善于发掘小说优点的欣赏者。

这23篇热情而闪耀的批评文章,作者不仅覆盖了诸如哈代、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埃德蒙·威尔逊这样的经典作家,也将自己对文学百科全书般的理解,举重若轻地应用到他对当代最重要作家的分析上:科马克·麦卡锡、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以及V.S.奈保尔,甚至还收入一篇作者寄寓粉丝私心的乐评文章:致敬基斯·穆恩与消逝的鼓手之乐的篇目(曾被收录于《2011年度最佳音乐评论》)。评论乔治·奥威尔的文章(被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收入他编选的《2010年度美国最佳文选》),更深刻地追溯英国的历史与现实政治,呈现出作者罕有的视点。

《私货》呈现了一个更丰富、更复杂的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它对任何关注当代文学的人来说,都可算是不容错过的阅读经历。

本书为再版,在对以往译本内容进行修订完善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版式与封面,力图以全新的面貌将伍德的这部力作呈现给读者。

关于作者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1965年生,英国文学批评家,散文家、小说家,曾任《卫报》首席文学批评家(1992-1995)、《新共和》资深编辑(1995-2007),现任《纽约客》专职作者(2007-)、哈佛大学文学批评实践教授(兼职,2003-)。著有批评文集《破格:论文学与信仰》(1999)、《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2004)、《小说机杼》(2009)、《私货:詹姆斯•伍德批评文集》(2013)、《最接近生活的事物》(2015)、《真看:詹姆斯•伍德文选(1997—2019)》和小说《与上帝书》(2004)、《纽约上州》(2018)。面对当今英美文学批评界愈发受意识形态主导的发展趋向,伍德主张在批评中对文学进行审美探求。伍德因提出“歇斯底里现实主义”而广受文学界注意,他用这个词来概括那些“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作品生命力的...

(展开全部)

目录
1 私货:向基斯• 穆恩致敬
19 W.G. 泽巴尔德的《奥斯特里茨》
33 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
44 思考:诺曼• 拉什
59 科马克• 麦卡锡的《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译文做了不少修订。“对我来说,这样的奏法像是一种散文写作的理想范句,是一种我一直想写出来却总也不能自信写好的句法:它是一段长长的激流,形式上有所掌控而又有狂欢的凌乱,滚滚向前推动也能随性分心旁逸,盛装出席却顶一头乱发,小心周到同时无法无天,青红是非混为一谈。(你会在劳伦斯的、在贝娄的文章里和这样的句子不期而遇,有时大卫 · 福斯特 · 华莱士那儿也会出现。)这样的句子像是一场越狱,一场逃离。”
不断重复的点:1. 人无法为自己的思想增添任何东西,只能不断地稀释。即使明白这一点,还在活在一种每天都在扩张的环境里,自我的放大,语言的扩张。→2. 第一点也是自我神化的冲动,即全知全能的热切冲动(这也是种盲目)与事实的盲目与缓慢。 人必然逐渐失去冷静。→3.愿望(爱是宏愿)的充裕与实现的匮乏。两者并不是像界面那么清晰地分层,而是流动的,不断被阻隔,所剩者无几…接受自己的匮乏,真的很难。
读完第一篇就开始播放着谁人乐队的歌单,断断续续读这本书,最喜欢第一篇和最后一篇。曾经也学过一段时间架子鼓,确实如第一篇描述,在敲打过程中好像释放了某些来自动物本性的暴力因子;最后一篇作者讲处理岳父的藏书,说到我们买书不是为了展示我们,而是为了掩饰,醍醐灌顶。
深得我心233
虽然有些看不大懂,但值得学习。
匆匆翻过,有惊喜,但不多(怪我对外国文学了解甚少)
hin喜欢
人为什么要阅读呢?我不知道,但当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拿来阅读的时候,文学批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詹姆斯伍德的文学批评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你可以从他的描述中看到自己不曾了解的风景,也能从中感受到原来文章中的这段描述,好在哪里,而不是仅仅觉得它好。当看到最后一篇,也是文集中唯一一篇非评论的文章《给岳父的图书馆打包》,关于实体图书的购买,引发我的共鸣,这就是购买图书的乐趣吧:“他需要买下一个主题下的所有书籍并把它们摆在架子上陈列——代表了一种理想,一个抽象的乌托邦,一个没有盛衰兴亡的复兴之国。一整架精心安插、闪闪发亮的书,全都归于一个主题,这也是这个主题所能享受的最好待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