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寂寞的游戏的封面

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

出版时间

2017-08-31

ISBN

978755960417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目录
代序 袁哲生的寂寞与游戏 / 张大春
自序 灵魂的体重
寂寞的游戏
遇见舒伯特
送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喜欢看小说,尤其不喜欢描写细致、意象纷繁、比喻众多的小说。 是我自己的问题。 看到一个人写过年,芝麻谷子拉拉杂杂就觉得不耐烦。看到一个人写童年,风一缕雨一丝小情绪到处都是也觉得不耐烦。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宁愿去看点脉络清晰的论证,紧张刺激的推理也不愿意看“文学性很强”的东西。 张大春是内行,看出许多门道来,旁征博引,看得很深。我觉得这本书蛮寂寞,青春啊死亡啊逆反啊,都到位,再深就不行了。 也许再过它个十年八年,我的口味再会转变,回头再爱看小说也说不定。
可以说是读得很心疼了。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那些人生的老问题,还是寂静无声的结尾。袁哲生。
不敢照的一面镜子。
读完袁哲生最后这本简体,开篇《寂寞的游戏》最佳,保留了很多文学传统的优秀之处,一些用词造句和意象,大陆已经很少用到,但我更喜欢袁哲生如此敏感却又写出少年世界的柔光,孤独之间的细缝,捉迷藏时隐秘角落的静谧和美好,虽然最终还是抑郁自杀,但对于死这个事,多早接触都不算早。多谢朱岳兄赠书
这里有近乎默剧的《送行》,也有单口相声般的《没有窗户的房间》。这里有中了巨奖离家出走的父亲(《父亲的轮廓》),也有郁郁而亡的妻子(《密封罐子》)。这里有神秘的童年的《寂寞的游戏》,试图神秘的中年的《木鱼》,也有再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的老年《遇见舒伯特》。这是个抑郁症患者的万花筒。
作者写作功底太强了 心思也是极细腻 很少读台湾文学 和大陆文字表达是有些不同的地方 很多次都从第一视角俯瞰全局 小说散文恍恍惚惚 太享受浸在里面的感觉了
因为《但是还有书籍》去年开始看这本书,第一篇同名看完,久久不能平复,一直没忍心看后面的内容。随后重看了五遍,最近断断续续看完了余下几篇。袁哲生似乎对小孩子总是抱有一种深挚的情感,所有出现在他笔下的儿童都如同黑夜里的萤火虫,在下沉的大人世界里永远闪耀着自己的光。同时这份寂寞孤独注定是永恒而无解,既不能被他者的热情驱散,反而愈显卑微暗淡(如何雅文之于“我“);又无法在同类中相互抚慰,只会强化失落无望(如电影院中的瞎子、砸缸的司马光)。
不推荐,太痛苦了,虽然对作者表示同情
没太懂,只是对个别句子特别能理解。
好疏离,好落寞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