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女孩们的封面

女孩们

[美] 艾玛·克莱因

出版时间

2017-12-31

ISBN

9787559612236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这个世界上 只是身为女孩 就会妨碍你相信自己

美国亚马逊小说畅销榜第1名

《纽约时报》小说畅销榜第1名

十年一度,Granta评选“美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第1名

65,000,000 Goodreads全球读者评选“读者选择奖”

畅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韩国等39个国家地区

《华盛顿邮报》等18家权威媒体一致评选“年度最佳图书”

入围 美国国家书评人最佳处女作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选择奖|小说中心首部小说奖 决选

这是一本炸弹式的小说,今天的青年捧读它,

一如当年的青年捧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女孩们》以“曼森家族”为原型。

【“曼森家族”是20世纪最著名的异教组织,领袖查尔斯·曼森被《滚石》杂志称为“活着的最危险的人”,他指使手下(大多为年轻女孩)犯下了震惊世界的杀人事件。它的传奇性,成为后来无数书籍、影视、音乐作品的灵感来源。】

14岁少女伊薇,孤独、迷茫、渴望他人的关注。她在公园里偶遇了几个嬉皮士女孩,女孩们肮脏而性感,不屑世俗却处处吸引世俗的目光。伊薇跟着她们来到农场公社,公社领袖拉塞尔极富魅力,宣扬爱与分享。伊薇的心一天天归向农场世界,而超出她理解的危险,也越来越近……

☆☆☆☆☆☆编辑推荐

全新视角

一反以男性领袖为主角的讲述,将“附属的”女孩置为主角,描写她们的脆弱、勇气,和对归属的渴望。所写的不仅是书中的几个女孩,更是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女孩。

真与美

对女孩的心理和在社会中的境况,描写得如此真实,使未经历的人看见关于女孩,他们所不知道的另一面;使经历过的人产生共鸣,重新回顾与审视。其优美动人处,又能让读者沉浸其中,寻回阅读纯粹的快感。

☆☆☆☆☆☆媒体推荐

诱惑、迷人……故事的文句精心打磨过,有些句子简直能当珠宝戴……艾玛·克莱因异常出色地描绘了青春期少女被孤独肆虐的心。她给了我们虚构中的真实。

——《纽约时报书评》

艾玛·克莱因的小说处女作的确是用清新、惊心、流光的文字吟唱着的。《女孩们》宣告美国小说迎来了令人激昂欣喜的新声。

——珍妮弗·伊根 美国当代文学名家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

她让我们记起,在那么多的文化传奇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女孩:不被看见、不被听见、心怀愤怒。这本书会击碎你的心、轰炸你的脑袋。

——莉娜·邓纳姆 《都市女孩》导演、编剧、主演 两届金球奖得主

那样喜欢它的原因,是我从没读过一本把“身为少女是什么样”写得这么精确的书。

——洁西卡 读者

艾玛·克莱因 Emma Cline 生于1989年

在《巴黎评论》《纽约客》《Granta》《Tin House》上发表过一系列文章,《女孩们》是她第一部长篇小说。

2014年获得《巴黎评论》“普利普顿奖”(新人奖)。

2017年入选《Granta》“美国最佳青年小说家”

1989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诺玛县,该县往南30公里即是旧金山市——嬉皮士文化的发源地及中心,曼森家族在此居住过。艾玛·克莱因在嬉皮士、曼森家族、异教、公社的民间传说中长大,对这些文化深感兴趣,她说:“我非常想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处理它,我听到的故事焦点总是在男人身上,而我总是对其中的女人更好奇。”

用户评论
太精彩了,若不是手里没有一支笔,不然一部小说都会被我highlight一整页。
其实是有很多意味深长的情节。叙述生活琐事的方式和语调如果玩味一下还是很有启发的。
文章内容反而远没有噱头来的有趣
痛苦的看完 根本看不下去 想扔掉 什么乱七八糟的 到底要表达什么
女性朋友不容易,看过此书,女孩子真的要独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册建筑。
迷幻又易碎 翻译也很棒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我忏悔🥹有大片时间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看些碎片化信息)对女孩的心理把控很细腻,整个故事都有种洗手池彩色泡泡的迷离感,伊薇很能让人共情,非常理解她为什么会爱上苏珊这样的女孩
这本书读起来真的是很不舒服,这是一种和我大相径庭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似乎就像十年前流行青春疼痛文学一样,这本书里面充斥着各种暗恋失恋、打架犯罪,我其实特别能理解那种渴望去尝试的心理,大家或许都有过那种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理解的时候,但是可能是我曾经的好奇心都得到了满足亦或只是我内心太过胆小,这里面我很多东西连尝试的想法都没有,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要牺牲自己的健康或者他人的健康去“享受”这种短暂但是极致的快乐。特别不喜欢这本书里面所传达出来的这些信息。
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视角放在拉塞尔身边的女孩们身上,从一个“我”的旁观者却极力想参与其中的角度讲述事情,苏珊让“我”着迷,比起其他事或人,能更靠近苏珊才是“我”想要的。通过这样的视角看到“我”心态的不断转变,逐渐受到影响走向危险生活,最可怕的不仅是在回想时明明已多次有危险的信号,也有“我”明明因为苏珊的言行不快或担忧,却依然选择盲目的追随以及自我攻略。翻译的不错。跟随拉塞尔之后的伊薇对于自身认定的变化,愚蠢又茫然。苏珊最后赶她下车,到底是不是放下了另一个自己呢。(不得不说拉塞尔的宣讲作为旁观者和上帝视角来看确实有够好笑和狗屁的)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身为女孩,就会妨碍你相信自己。”
从青春期少女角度来看伊薇这个人物,关于她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动因,多少其实能够共鸣。如果加上曼森家族原型背景再看,对女孩子们的状态描写,又能很好填补其他相关文字聚焦于曼森本人之外流出的女性犯罪者动机的空白。还是挺值得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