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食辣史的封面

中国食辣史

曹雨

出版时间

2019-06-01

ISBN

9787559626011

评分

★★★★★
书籍介绍

★★★

学术顾问: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

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写丛书名;

红点奖设计师顾瀚允亲自操刀,诠释大气装帧。

……………………

◎ 编辑推荐

★ 本书展现辣椒在中国四百年作为食物的演变,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是学术研究之成果,也是面向一般大众的科普读物。

★ 装帧设计精美,并采用了封面压凹、烫金工艺。封面由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字,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

◎ 内容简介

本书考查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主要依据三条理论线索来探讨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诸多问题:第一条是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文化唯物论的语境下;第二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第三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是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语境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食辣的起源
第一节 辣椒何时进入中国?
第二节 辣椒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第三节 中国人真的能吃辣吗?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人说,在四川,就连老鼠都是无辣不欢的。其实,在清朝中期以前,川菜却是不放辣的。这一席卷中国大江南北半壁饭馆江山的饮食口味的来源,实际上是云南和贵州。康熙六十年《思州府志》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在吃不上盐的日子里,土民的苗民以辣椒增强口味。 辣这种味觉,其实并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痛觉。而实际上,“辣”也承载了超越普通味觉的广泛文化定义。中山大学华侨华人研究和饮食人类学教授曹雨,写了这本《中国食辣史》来系统辣椒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含义,以及它与社会阶级的关系。 为何辣椒明明由东南地区(由海外商人)传入,却是在西南地区才被广泛使用进而推广开来?为何食辣被认为是一种低俗的、庶民才会广泛使用的口味?关于辣椒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本书里都有解答。
取名为“中国辣椒传播小史”可能更为贴切。非常扎实的人类学小书,厘清了辣椒在中国食用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可能因为篇幅有限,好多问题一带而过,没能深入,颇为遗憾。但很欣赏这种在特定领域钻研之后,能够深入浅出地写一本普通人看得懂的小书。感觉国内的某些专家学者,要么是不屑于从小处着眼,要么是囫囵吞枣惯了,总是很难贡献精力,为大众写精致的科普。这本书算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从辣椒/辣味来折射社会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结构的调整。看得出来作者试图从不同层面来切入、讨论(原本还有两章讨论辣椒与革命等问题,更全面,听说出版时被删了),运用了多种理论资源来解释,不过整体上与西敏司《甜与权力》这样的名著还是略有差距,后者的论述更聚焦,也更好地提出自己的阐释架构。此外,本书对中国人富裕起来之后未转向甜味而偏好辣味的解释也恐有遗漏,这需要更有力的比较框架。
应该是从学术论文改编的缘故,各个章节在材料和表述上重复的地方不少。阅读体验是从第一章开始逐渐下行的,作者梳理的基本史料和根据商路来推导的辣椒的传播,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以辣代盐解决下饭问题从而开始食用辣椒等内容还是可以看的,后面开始进入大的文化分析和当代食物分析的时候感觉第一章的叙述动力消失了,基本是无引用的灌水论文写法。可惜了这个话题,如果有好的叙述结构的话后两章的题目其实应该也很好看的。
昨晚津津有味的读完。前两章写的平平,就是梳理了一下辣椒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文化意义,厘清了一些关于辣椒的常见误解,但总体上还不够有趣。倒是第三章令我耳目一新,作者毫不忌讳政治正确,揭示了中国饮食长期以来的阶级性,以一种历史社会学的方式,把辣椒、辣味纳入了更高的层次,也触及到了诸如现代性、工业化下的饮食产业,击破了中国大众加诸中国饮食上的颇多幻象,如:某些饮食并无悠久历史、某些饮食并无真正的地域性、某些饮食口味的来源等等。这对那些动辄就以为中国饮食奇高的饮食民族主义者,这第三章尤其值得读。
重复有点多,阅读感从第一章开始下滑,传播部分是最有趣的,文化部分赘述多也没有更新鲜的内容
有一些有趣的史料和分析。
买了放书架好久,一直没看。原本以为是本茶余饭后的好读小书,没想到硬核科普论文。虽然作者删掉了很多数据的推理模型,但是文字引经据典,读起来还是很晦涩。 不过作为爱吃辣的西南人民来说,这本书对于辣椒的起源和发现,从社会环境、经济、交通、社会阶级等多维度进行推理,还是很全面很有趣。 值得一说的是,作者曹雨是个不吃辣浙江人,emmmm
有点流水账
辣椒如何进入日常饮食。